作者 / 丁昱瑄(編輯志工)
第四屆TFT計畫成員正因,在班上3位孩子的陪伴下邁入兩年計劃的最後一個學期。她從與家長的溝通相處之中,嘗試一起為孩子搭建自我負責的心,也讓孩子的未來路途有更多的選擇和可能。
談到「挫折」,正因說起剛到教育現場時,班上有位男孩不喜歡寫作業,孩子的家中以種植檳榔為業,家人覺得男孩書讀不好沒關係,長大後能接管家中的檳榔田,不必為生計煩惱。為了在能陪伴孩子的時光中幫助他培養好的讀書習慣,正因嘗試過各種方法和孩子約定,每天課後在教室教導孩子、約定沒有交作業就要跑操場、不能玩手機……等等。然而,嘗試了各種方法後,孩子的作業完成度仍不見起色,甚至試著以謊話回應,讓她十分沮喪失望。直到學期末有次將孩子留在學校寫作業,卻接到家長催促孩子回家的電話後,長期累積的挫折感讓她的情緒潰堤,在孩子和家長面前無法控制地掉下眼淚。
“老師能做的就是在曲線掉下來的時候接住他,然後陪伴他走過掉下來的時刻。”
在重拾信心的歷程中,正因想起曾聽夥伴說過,我們都期望孩子的生長曲線是直線上升的,但其實曲線會反覆下降、上升,而「老師能做的就是在曲線掉下來的時候接住他,然後陪伴他走過掉下來的時刻。」到了第三個學期,孩子已經會準時交作業,原本歪斜的字體也正在進步中,正因開心地跟家長分享孩子的改變,男孩的媽媽說:「我看到妳這麼努力,我怎麼可能放棄。」或許一個人、一個觀念的改變是緩慢的,但老師的投入帶起了家長對孩子習慣養成的重視,也讓孩子的生命有更多的發展可能。
唐正因|第四屆TFT計畫成員,台藝大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學士,現服務於屏東縣新埤鄉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