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觀點

身心障礙者的教育經驗與需求

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經驗極度多元且不同於其他族群,卻經常在政策討論過程中被忽略,導致其需求無法被回應。

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經驗極度多元且不同於其他族群,卻經常在政策討論過程中被忽略。

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經驗極度多元且不同於其他族群,卻經常在政策討論過程中被忽略,導致其需求無法被回應。鑑此,聯合國早在1994年《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五號一般性意見1即提倡更積極的維權作為,指名「基於身心障礙的歧視」包括「以身心障礙為理由,其結果是取消或損害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的承認、享受或行使的任何區分、排斥、限制或優惠、或合理的便利的剝奪」,並進一步指出此些或顯性或隱性的歧視「在教育、就業、住房、交通、文化生活、進入公共場所和享受公共服務等方面尤為嚴重」,期望世界各國能積極主動認知、理解身心障礙者的多元需求,並將其納入社會政策設計及執行的各項考量中。

延續第5號一般性意見的精神,2008年生效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2第24條特別關注身心障礙者的教育需求,敦促締約國於各級教育實行融合教育制度,並發展相對應的輔助資源與配套措施,確保身心障礙者能夠於不受歧視及與其他人平等基礎上,獲得一般高等教育、職業訓練、成人教育及終身學習,健全發展生活與社會技能。

台灣特殊教育發展由來已久,基礎建設相對完善

在台灣,回應身心障礙者多元教育需求的政策發展由來已久。早在1984年即頒布《特殊教育法3,歷年來並持續修訂,現行法規於2019年4月甫修訂,不僅規定「各級學校及試務單位不得以身心障礙為由,拒絕學生入學或應試」保障身心障礙學生的受教機會,也規定各級政府在特殊教育預算、教育階段、年級安排、教育場所及實施方式等各面向,均應從寬且保持彈性,並符合適性化、個別化、社區化、無障礙及融合的精神,以確保各個特殊教育學生的多元需求都能有適切的回應。另外,該法第二十三條也規定教育機關調查並通報相關統計資料,並每年出版「特殊教育統計年報4,以利檢視及追蹤執行成效。

目前台灣特殊教育發展朝融合及多元安置型態邁進,讓特殊教育學生根據其身心發展狀況和需求,選擇特教資源與融合程度不一的各類型學校,確保其擁有合適的教育機會。就讀一般學校的特殊教育學生受《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教學原則及輔導辦法5保障,應獲得相關特殊教育、輔導,及生活和生涯輔導等資源,並整合各方資源根據學生需求發展個別化教育方案,協助學生學習與自我發展。

根據教育部統計4,109學年度設有身心障礙類特殊教育班的一般學校全國有2,861校,較99學年增加579所,增幅25.3%。這近三千所具身心障礙教育資源的學校中,招收單一類中、重度障礙學生的特殊教育學校28所,一般學校附設身心障礙特教班2,833所,分別較10年前增加4所及575所。

而在服務學生數方面,109學年一般學校附設身心障礙特教班安置學生數計11萬 1,033人,占特教生總數之95.6%,且較10年前增加23.6%。而特殊教育學校平均每位教師教導身心障礙生人數為3.1人,較99學年之4人大為下降,為歷年來最低。

整合各領域支持資源面臨挑戰

以上數據顯示台灣正逐步健全教育系統,以支持並回應身心障礙學習者的多元需求。但目前特殊教育資源投入較多集中在正規教育系統中,隨著特殊教育學生通報率和實際人數近十年來逐年增加7,相關需求不斷成長,不能僅靠正規教育系統提供資源與支持。如何連接親職教育資源和社福資源,提供身心障礙學生更一致且永續的支持環境,是台灣教育系統在回應特殊教育學生需求的努力方向。

參考資料列表

  1. 法務部.(2018).“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五號一般性意見”. 法務部
  2. 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2006年12月13日)
  3. 特殊教育法(2019年4月24日)
  4. 教育部.(2019).“一○八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
  5.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教學原則及輔導辦法(2011年5月16日)
  6. 章凱閎.(2020).“特教生近十年增萬人 學者籲增親職教育”. 聯合報新聞網

TFT 觀點

為有架構地理解現況,TFT 以心理學家 Urie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理論為架構,從「教師」、「學校」、「生活環境」、「多元需求」、「證據」等五大面向切入,了解台灣正規教育系統在孩子成長發展的生態系各層次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影響每個孩子能否接受優質教育。最後,也整理一些我們在實踐平權優質教育上的重要學習。

「 TFT 觀點」旨在盡力完整而中性的梳理台灣優質平權教育的實踐現況,同時我們也理解教育挑戰盤根錯節,絕非一個網站能夠窮盡。我們虛心而真摯的歡迎各界指教,也希望透過相關交流,邀請教育生態圈的夥伴及關注教育議題的大眾,開啟推動教育均等的討論。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