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十屆 TFT 計畫成員 王凱弘(畢業於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身在一所非實驗教育的原住民小學,剛入校時,我最大的衝擊是孩子們一週只有一節文化課。或許有人會說,「文化」可以從生活中體悟,不用在學校花那麼多時間學,但是受到不同政權殖民與壓迫的部落,真的都還有能力讓孩子們從生活中了解文化的珍貴,並傳承下去嗎?
身為漢人出身的新手老師,我真的做得到嗎?
偏鄉地區因為缺乏足夠的師資,剛入校時,我被分配到一堂高年級的文化課。當下的我非常惶恐,因為對於一個非教育背景的新手老師來說,要上好一節課已經很困難了,更不用說要面對陌生的文化背景,整理出適合教給學生的文化知識。更驚訝的是,當我開始跟校內老師和部落居民田調時,才發現我所在的排灣族部落,受到日本政府政策的影響,是許多家族被迫集團移住的社區,也沒有「傳統領袖家族」,這樣的狀況導致部落內文化保存與傳承的不易。
眼看開學日將至,主任建議我可以從較廣泛的排灣族文化下手。於是,我開始查閱文獻和書籍,整理出幾個比較適合孩子們的主題。在這之中,有一個主題是「排灣族的女性手紋」。雖然我知道部落裡因為當時日本政府的禁止,可能已經沒有長輩在紋手紋了,但我還是希望能將手紋的歷史脈絡和圖形代表的意涵介紹給孩子,讓他們記得排灣族曾經有過這樣的文化。
過程中,其實我常苦惱這些內容會不會離他們太遠。但有一次上文化課時,有個孩子說:「老師,你上次介紹手紋,我回去問,發現我姑婆有耶!」詢問後才發現,原來是他住在臺東的姑婆,手上真的還保有女性手紋。直到那時,我才理解,也許校內的課程只是一種啟發,更重要的是孩子願意在課外繼續探索自己的「文化」。
讓孩子設計以排灣族為本的教材,加深文化認同與自信
後來,為了加深孩子們對於文化課程的印象,接下科展任務的我,也希望孩子們能結合自身的文化和學到的科學知識。於是,孩子們以「排灣族女性手紋的幾何秘密」參加科展,也設計了以排灣族文化為本的數學教材。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更瞭解這個主題,也嘗試透過發表,傳播自己文化的可貴之處,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遇到了不同地區的排灣族,從他們口中得到稱讚,讓自己更有自信!
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在向學生傳達「文化課雖然不用考試,但是它很重要」的理念。雖然有時候會很擔心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教這門課,也會因為課堂上的小皮蛋讓準備的內容功虧一簣時而感到心寒,但我還是相信這是我應該做、也必須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