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故事棧

不只是孩子的老師,更是部落的一份子

在地服務前,先走進部落成為在地人

「我從來沒遇過這種像朋友的老師,她也像孩子的媽媽一樣。」一提到儀庭老師,家長如此評價道。第五屆 TFT 校友蘇儀庭透過 TFT 計畫,在東埔國小服務兩年並接續留任兩年。在這四年內,儀庭跟著孩子走進部落、深入了解布農文化,甚至通過了布農族語中級認證。「儀庭老師到部落、到家裡的次數真的很頻繁,我們已經將她當作自己的家人。」另一名家長說。

「在偏遠地區學校辦學,教學遇到諸多環境上的考驗,仰賴夥伴的相互支援。這些夥伴關係非僅限於學校,社區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人事物,如社區耆老、文史工作者、教會教友、溫泉業者等,也會是學校的夥伴。」個性積極的儀庭,從跟著校長進行社區走訪,到自己能帶著學生找社區人士進行訪談,拉近與部落的距離,當一位「布農的學生」。

校長朱懿幰提到:「我們校本課程有規劃攀登郡大山的活動,儀庭從山野教育、生態保育到各項登山技能的知識傳授,還帶著學生專訪耆老,能從文化面向瞭解布農與郡大山的關係、歷史發展與登山禁忌,課程融合在地的發展脈絡,而儀庭能運用在地文化特色與生活經驗,融入教學回應在地學生的需求,正是『文化回應教學』的最佳例證。」

儀庭表示,部落耆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卻沒有太多的機會傳承給下一代。返鄉青年也曾跟她說,向老人家學習的速度跟不上老人家離開的速度。因此儀庭串聯學校與部落,推出「老幼共學」活動,讓孩子與長輩一同學習。「這樣的課程設計,除了能讓孩子走入山林、社區學習文化知識外,也可以照顧到長輩族群,讓這兩個群體互相陪伴、成為彼此的老師,並看見自己的價值。」

「我覺得教育絕對不會只在教室裡。」校長認同且讚賞儀庭與部落的互動,同時也表示,學校是學習主體,在地環境都可以是學習場域,很多知識待我們去開發,部落夥伴與學校的齊心協力,更反映了「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

第五屆 TFT 校友儀庭(左)與第三屆 TFT 校友 恪玄(右)

跨屆次、跨領域的夥伴共同串聯,一起帶布農小米回家

服務四年後,儀庭看見學校教育有更多的可能,因此離開東埔國小念研究所繼續進修。「但我還是喜歡這裡的生活,習慣像家人一樣的相處,好像就在這裡長出了根,讓我在離開後會一直想回來。」而儀庭不只自己回來,也串連其他TFT校友來到南投信義。

2020年,儀庭還在學校任教時,收到了第三屆 TFT 校友恪玄的來信。當時,恪玄正在念博士班做南投信義的小米復育研究,也希望和社區組織或部落居民協力,將逐漸失傳的小米文化帶回部落,因而詢問儀庭能否介紹一些耆老認識。

恪玄表示,因為儀庭這幾年在部落裡累積的信任,才得以順利與當地耆老與青年合作。此外,恪玄也找了不同領域的校友、後勤參與這項計畫,「傳統作物復育背後,其實隱含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也需要一定的在地關係才能展開行動。」他們也正計畫與鄉內部落學校合作,發展專屬信義鄉布農族的小米栽培指導手冊及學校課程,希望可以將這些文化傳承下去。

儀庭在學校及部落四年的努力,現在仍持續發酵。她發展的校本課程還在校內繼續檢討、修正與嘗試,更連結了恪玄及在地族人,共創未來信義小米的可能性。老師可以不只是孩子的老師,也可以走進部落、認識部落,甚至成為部落的一份子,一同傳承鄉村部落的美好。

TFT 故事棧

為推廣教育不平等議題,TFT 架設了故事棧,從「 TFT 計畫成員背景」、「 TFT 計畫成員在現場的故事」、「TFT 校友的故事」、「學校社區的故事」、「 執行團隊的故事」等面向紀錄多元教育現場的樣貌。若需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