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觀點

不同性別者的教育經驗與需求

在台灣,國民教育在性別之間幾乎同等普及,但教育經驗卻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世界許多國家,孩子的性別決定了他能接受的教育品質。受到貧窮、文化規範、基礎建設不足、社會暴力或是其他危難等許多結構因素限制,女生的受教權和受教品質往往遠不如男生,嚴重妥協SDG「為所有人提供終生學習機會」的原則。在台灣,孩子的性別又會如何影響到他所接受的教育品質呢?

在台灣,不同性別的教育機會相對平等

令人慶幸的,在台灣,國民教育在性別之間幾乎同等普及。早在2004年,台灣即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1作為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推動的法源,點出「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並進一步規定「學校之招生不可及就學許可不得有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及性傾向之差別待遇」,而入學之後學校也「不得因學生之性別、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或性傾向而給予教學、活動、評量、獎懲、福利及服務上之差別待遇」。

性平法通過至今15年,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的性別統計指標2,2019年初等教育淨在學率分別是男生97.35%,女生97.27%;中等教育淨在學率a則是男生97.35%,女生97.44%,顯示台灣的學生普遍都能享有受教權,並不會因生理性別不同而有所差別。而論學習表現,台灣性別學生的表現也不分上下,根據2018年PISA評比3,台灣15歲學生在數學和科學領域,男女生的平均分數均相去不遠,而在閱讀領域,女學生平均表現比男學生高22分,低於OECD平均的30分差距,顯示台灣男女學生學習表現相當,甚至在閱讀領域女學生學習表現更出色。

但教育經驗卻會因性別不同而有所不同

從「害怕失敗指標」的結果發現,在所有參與 PISA 測驗的國家中,台灣學生最害怕失敗;而台灣女學生的得分高達 0.8、男學生為 0.54,顯示女學生比男學生更加害怕失敗。性別平等的優質教育不僅僅是追求相同的入學率,而是提供不同性別的學生相同優質的教育品質,同樣的高期許,支持每一個孩子自我實現。學校教育如何能實踐性平法揭示「鼓勵學生發揮潛能,不得因性別而有差別待遇」的精神,是台灣整體社會均可以反思的議題。

  • a.各級教育學齡人口淨在學率 = 各該級教育相當學齡學生人數/各該相當學齡人口數  x  100。
  • b. PISA調查學生在「當我失敗,我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當我失敗,我怕其實自己沒天分。」、「當我失敗,我會質疑自己的未來規劃。」三題的自評,並綜合三題回答計算出「害怕失敗指數(index of fear of failure)」,指數平均值為0,標準差1。

參考資料列表

  1. 性別平等教育法(2018年12月28日)
  2. 教育部統計處 性別統計指標彙總性資料–教育環境
  3. OECD.(2018).“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Results From PISA 2018”. OECD

TFT 觀點

為有架構地理解現況,TFT 以心理學家 Urie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理論為架構,從「教師」、「學校」、「生活環境」、「多元需求」、「證據」等五大面向切入,了解台灣正規教育系統在孩子成長發展的生態系各層次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影響每個孩子能否接受優質教育。最後,也整理一些我們在實踐平權優質教育上的重要學習。

「 TFT 觀點」旨在盡力完整而中性的梳理台灣優質平權教育的實踐現況,同時我們也理解教育挑戰盤根錯節,絕非一個網站能夠窮盡。我們虛心而真摯的歡迎各界指教,也希望透過相關交流,邀請教育生態圈的夥伴及關注教育議題的大眾,開啟推動教育均等的討論。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