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八屆 TFT 校友 許綺雯(曾任臺南監獄社工)
在我的求學過程中,和大家一樣面臨過數次的考試,甚至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還在準備國考。社會告訴我們,文憑、成績、檢定都很重要,這些才是造就「更強大的你」的武器。但我們真的需要透過這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嗎?社會說「需要」,但我們內心的答案又是什麼呢?
TFT 兩年計畫期間,我帶領的班級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對「成績」還沒有過多的想像,剛入學時甚至不知道什麼是考試。一年級上學期的國語科考試為「注音符號闖關」,記得孩子們當時是抱持著期待著挑戰的心情來迎接第一次的段考,儘管對他們來說並不容易,但他們不畏懼這些「評量」。
然而,這種對評量的期待,似乎只能維持到二年級。一旦考試變回了充滿文字的紙筆測驗,有了分數的高低,孩子們的心態開始改變。即使我一再告訴他們成績只是讓我們知道自己學會了多少,還可以進步多少,但學生之間的比較、家長對孩子更高的期待依然存在。
我並不是說成績不重要,而是成績背後有更多需要被理解的東西。比如,孩子了解多少?在哪裡卡住了?是不喜歡學習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學習?在過去,這些「理解」或許會被簡單地以「愛心小手」取代。但現在,我們有更多機會聽見孩子們心中的聲音。
經歷了兩年的 TFT 計畫,現在又回頭進入研究所進修師培教育學分,朝向正式老師的路前進,也讓我對「教育」有了新的詮釋。
教育應該是聆聽與理解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分數和排名的競賽。當我們能夠真正發現孩子們的需求,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才是實現教育真正目的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