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故事棧

那些最難的課題,在課本上都學不到

文/第九屆 TFT 校友 鄭佳航(畢業於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原來老師生氣是這樣子呀」

有一次上課時對阿羊(化名)大聲喝斥後,阿羊露出得逞的微笑,並在聯絡簿的日記寫下這段文字。

在開學前的電訪時,阿羊的媽媽就和我說了阿羊是 ADHD,俗稱過動症的孩子,每天甚至需要吃藥才能抑制他的症狀。儘管知道這個情況,但在一開始的幾次交戰還是讓我吃足了苦頭。除了在上下課時要安撫他躁動的肢體、起伏不定的情緒外,最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這些像是挑釁、故意般的舉動。

原來這些刻意,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無助

對於不知道如何幫助他,我的心也無力了起來。因此,我開始諮詢資深老師、特教領域的督導,在當時也因為行政職務的關係,參與了幾次特教相關的研習。

隨著對阿羊與 ADHD 的認識更深,我才發現,阿羊是在用這些看似故意調皮搗蛋的方式,包裝他對於自己躁動的無法掌控。他很想和大家一樣可以安靜的坐在位置上聽課,但他總是控制不了,一次一次的力不從心讓他越來越挫折,也逐漸放棄自己,覺得自己做不到。後來就乾脆假裝是自己故意調皮搗蛋,來掩飾自己的無助。

接著,我帶著學習到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帶著阿羊練習,在途中也一遍一遍的鼓勵他,每一天也但他發現自己的微小進步,讓他學會肯定自己,看到自己的成長。

從幾次的爆炸,到「老師我準備好了,要改多少都沒關係!」

有一天的作文練習,阿羊因為語句的不通順被我退回重寫,當時阿羊的情緒爆發,一邊哭一邊把自己的作文揉爛。在當下,我只有和他說,請他到旁邊冷靜,提醒了他我們曾經練習的方法,好好地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緒。過了一下子,他才慢慢的冷靜下來,但也還是沒辦法好好地完成那一天的作文任務。我和他說沒關係,每個人都有狀態不好的時候,今天就先好好休息,等明天我們再開始找時間把缺的作文補上。當天他在聯絡簿上寫下「老師對不起,我沒有掌控好我的情緒,我知道你是在幫我,但我還對你不禮貌。」我也和他說沒關係,每一次遇到困難只要有好好反省、學習,對我來說就好了,也謝謝他的努力。

過了幾個禮拜,又要進行作文練習時,我對他有些擔心,不是怕他無法完成任務,是怕他會不會又無法掌控情緒後,為他自己無法控制的行為感到挫折。在當天,同樣又有許多不通順的語句需要修改,我內心忐忑但裝作平靜的叫他過來,沒想到他一過來就和我說「老師!我準備好了,要改多少都沒關係,我不會生氣的,來吧!」我又驚又喜,一邊大大的鼓勵他,一邊也毫不留情地和他說了好多要修改的地方。當天阿羊在聯絡簿上寫下「雖然這次我的作文還是有好多被老師說要改的地方,但我這次沒有生氣,我覺得我有進步了!」我看到這段日記,讓我又感動又激動。

然而世界卻沒有想像的溫柔,但我依然相信著阿羊

但我沒想到的是,除了阿羊自己給自己的挫折外,外在的否定才是對他來說,最大的阻力。

對阿羊來說,舞蹈是他不擅長且排斥的課程,但為了準備畢業典禮的表演,還是不得不要求阿羊要盡力跟上進度,不過始終無法克服舞蹈動作,也記不清楚前後動作的阿羊,在上課期間還是時常挫折、鬧脾氣,又開始不想上課且干擾其他周圍的同學。我和阿羊說,我不會要求他一定要跳得多麼優美厲害,但要他持續練習控制脾氣、盡力而為。」我看的出阿羊已經很努力的控制自己、努力跟上進度,儘管還是時常落拍,我還是給予他很大的肯定。

某一天,有位學校的資深老師經過舞蹈課,看到阿羊的慢半拍和畏縮,當著全班的面前對阿羊大罵了半個小時,不斷指責阿羊是在打混摸魚、故意不認真,甚至還要求阿羊每節下課都要練習,並且要再讓她抽查。在她指責阿羊的同時,阿羊不斷落淚,哭的歇斯底里,我的心也碎了一地。

也許阿羊展現出來的成果無法跟上其他同學,但他背後付出的努力可能不比別人少,只是這些並沒有辦法被人看到、受人同理。事情發生後,我和阿羊說:「對我來說,你的課題不是在於國語數學的成績,或者舞蹈跳的協不協調,你的課題就是要學著如何克服 ADHD,因為不管在哪裡,總會有無法理解你的人,或者拿 ADHD 來傷害你的人。你要努力成長,好好進步,這樣才能保護你自己。我在你身邊的時候,我會努力讓你可以安心的成長,但你要繼續努力,不要放棄。」阿羊一邊擦眼淚,一邊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對一些孩子來說,他們面臨到的最難課題在課本上都學不到,就如同阿羊面對他的 ADHD 以及外人的否定一樣。在陪伴他練習克服自己的難題時,我也學習到了很多關於勇氣、同理的態度,也許接下來,阿羊還是會面對很多不被諒解的時刻,但相信他的努力,一定可以在這份困難的課題上打上高分的成績。

TFT 故事棧

為推廣教育不平等議題,TFT 架設了故事棧,從「 TFT 計畫成員背景」、「 TFT 計畫成員在現場的故事」、「TFT 校友的故事」、「學校社區的故事」、「 執行團隊的故事」等面向紀錄多元教育現場的樣貌。若需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