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觀點

面對無窮無境的多元需求,大家如何回應?

我們在思考教育議題時,該掌握哪些原則,以確保面對不同而多元的需求時,都能夠更細膩的了解並回應?

不同群體或個體的多元教育需求似乎無窮無盡,回應的方式也族繁不及備載,我們在思考教育議題時,該掌握哪些原則,以確保面對不同而多元的需求時,都能夠更細膩的了解並回應?以下我們嘗試蒐集國際和台灣在地的經驗,舉出一些可能的思考方向:

以多元特質區隔建置統計指標(segregated data),以反應不同族群在政策面向的真實處境

◆ 英國記者Caroline Criado-Perez於2019年出版,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的”Invisible Women: Data Bias in a World Designed for Men“一書揭漏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醫療、教育等重要統計資料蒐集往往以生理男性為預設,導致各領域公共政策設計與執行往往無法回應女性的需求,結果不僅嚴重危害女性權利,也使社會付出不必要的時間、金錢及人力成本。

◆ 教育部統計處定期出版更新《原住民學生概況統計》、《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及性別統計分析等針對特定族群蒐集分析的統計資料。然此些族群特定的資料間卻缺乏整合,也缺乏方便跨族群統一查詢,交叉比較的工具,因而局限了此些統計資料能夠發揮的綜效。

培育現場教育工作者提高敏感性

◆ 美國最大的教師工會,全國教育協會(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積極推廣給教育者的「多元性教學包」,提供訓練資源,讓教育者身處在文化多元的教室中,能更敏銳且準確的回應不同學生、家庭,乃至社群的多元需求。

◆ 紐西蘭教學委員會(Teaching Council)開發專門給服務於毛利教育環境的教育者的文化素養訓練課程,協助教師補充相關文化知能,並刺激教師們反思自己現行的教學是否回應毛利學生獨特的學習和文化需求。

◆ 花蓮縣紅葉國小的學生來自太魯閣、賽德克、布農等三個不同的原住民族群,在發展推動民族教育課程計畫時,不僅融入三個民族的建築、技藝、樂舞、祭儀等重要文化內涵於課程架構中,也透過校內教師團隊與外聘部落教師的定期會議以及私下的持續討論,讓校內教師不論是否來自當地社區,都能充分理解與認同民族教育的價值,並持續增進校內外教師的相關文化知識與文化教學的教育專業。

積極確保多元族群在教育政策討論過程中的代表性(representation),以利多元需求確實納入政策考量

◆ 世界銀行於2013年發表專書”Inclusion Matters: the Foundation for Shared Prosperity“,反覆強調即使政策制定者沒有強烈偏見或歧視,在政策討論過程中若缺乏各族群平等的政治代表性,將會導致特定族群的處境及需求被排除於政策設計之外的結果,使結構性不平等加劇。

◆ 原住民族委員會在制定《原住民族學校法草案》時,為落實各地原住民族群的過程參與,巡迴全台舉辦10場公聽會,其中特別選擇將多數場次辦在偏遠且原住民族人口比例高的地區,讓關心相關議題的原住民族代表不會因時間與交通成本考量,受限參與和討論。

有效串連在教育生態中之關鍵利害關係人,創造跨領域的政策對話與合作機會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17項即是「對於目標的夥伴關係」,強調發展跨國界跨領域的永續夥伴關係是達成其他所有發展目標的關鍵策略。建立於共同願景與目標的跨領域夥伴關係,促使所有利害相關人共享知識、互相學習,並在執行面分享資源互相支持,確保目標在各個層面都能實現。

◆ 為台灣而教招募並甄選來自不同領域、具備領導潛力和使命感的人才成為 TFT 計畫成員,並在完成兩年的計畫後,以TFT校友的身分,將影響力從教室內擴展到教室外,投入不同領域,發揮領導者的角色帶動身旁的他人,發揮對教育更龐大的長期影響力。除了教師在第一線與孩子站在一起,還有校長引領校園革新、有社區工作者深耕在地、有政治家進行教育政策倡議、有意見領袖為弱勢孩子發聲、有企業家為學校提供所需的資源,當這些影響力相互串聯,凝成一股巨大的改變能量,教育不平等的問題有可能真正被解決。

TFT 觀點

為有架構地理解現況,TFT 以心理學家 Urie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理論為架構,從「教師」、「學校」、「生活環境」、「多元需求」、「證據」等五大面向切入,了解台灣正規教育系統在孩子成長發展的生態系各層次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影響每個孩子能否接受優質教育。最後,也整理一些我們在實踐平權優質教育上的重要學習。

「 TFT 觀點」旨在盡力完整而中性的梳理台灣優質平權教育的實踐現況,同時我們也理解教育挑戰盤根錯節,絕非一個網站能夠窮盡。我們虛心而真摯的歡迎各界指教,也希望透過相關交流,邀請教育生態圈的夥伴及關注教育議題的大眾,開啟推動教育均等的討論。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