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觀點

「2019教育永續發展論壇」劉安婷演講——有人才有教育,教育需要創造改變的人才

本文節錄自2019教育永續發展論壇中,TFT創辦人安婷在「談偏鄉教師培力,有人才有教育」場次的開場引言。

2019教育永續發展論壇上, 安婷以「有人才有教育」為題重申人才對教育的重要。

各位貴賓、各位夥伴大家午安。

在教育科技成效這麼明顯的這幾年,我常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既然科技那麼發達,為什麼TFT還要培育計畫成員去偏鄉?我們送電腦或機器人去,不就解決問題了嗎?為什麼我們還要派「人」去到每一個教育現場?也很多人問我,老師的工作還有未來嗎?發展機器人後,老師的工作會不會也被機器人取代?很多會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一樣被取代?

我常常聽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可以感覺到這些問題的背後有很深的擔心跟焦慮,因為社會變得這麼多,我們卻好像不知道未來教育會變成什麼樣子,跟我們經歷過的、想像過的好像都不一樣。不過,其實我自己在看重大的改變或變遷的時候,我也常常提醒我自己:「很多事情會變,但很多重要的事情是不會變的」。那到底什麼東西會變,什麼東西不會變?

教育最核心的「人」的價值,是不會隨著時代改變的。

對我來說,教育是人的事情,而教育最核心的價值是不會變的。它的方式、工具可能變了,但真正最核心的「人」、「生命影響生命」的價值,是不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的。所以今天我會嘗試從改變很多的科技、工具,慢慢拉回教育的核心本質「人」,如何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到一個往前走的方式。

最近在Netflix很熱門的比爾蓋茲紀錄片《蓋茲之道:疑難解法》提到,科技可能是很多時代問題的解方,但是面對教育問題,他認為真正能改變教育問題的仍然是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大家可能也看過世界教育部長Ken Robinson 的TED演講《學校了扼殺了創意嗎》。他提到:「教育不是發生在一個個會議室裡,也不是發生在我們華麗的詞藻中,或者是厲害的工具上。真正的教育,不管時代怎麼變遷,都是發生在每一個學習場域、每一個老師和學生互動的關係之中,那才是真正教育發生的地方。」所以,我今天要深度的聊一聊「有人才,有教育」。這個是一個雙關語,「有人才,有教育」,也可以唸成「有人,才有教育」。我們回歸到人的價值去看,科技不僅不會取代人,反而更要能彰顯老師、教室裡人與人互動的價值。

人,是最有「報酬率」的教育投資

第一點,人是最有「報酬率」的教育投資。如果去看世界上各樣的研究,例如《經濟學人》前幾年的封面故事,就研究了世界非常多教育投資的做法跟策略,了解怎麼樣的教育投資策略是最有報酬率的。這個「報酬」當然不是談金錢的報酬,而是學生在「學習」上的報酬。研究發現,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教育策略,都是只有「老師」才能做的事情;如果只是一味增加學校的硬體,不會直接帶來學生的學習成長。

《經濟學人》研究指出,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教育策略,都是只有「老師」才能做的事情。

這樣的結論,其實不令人意外。我們常常走訪台灣的教育的角落,看過非常多善心人士捐了很多全新的圖書館,可是圖書館裡面可能長滿了蜘蛛網;看過很多人捐了二手的或新的平板,可是科技是中性的,平板可以拿來幫助學生學習,也可能成為學生逃避學習的管道。陪伴孩子有動機走到圖書館裡,有動機打開平板是用來學習、提高孩子在品格上的發展,這是只有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說,「人」是透過教育,彌補貧富差距,達到均等一流最關鍵的投資。

我一直以身為老師為榮,因為孩子沒辦法選擇出生,但是不論出生貧富,所有的孩子都會來到老師眼前,老師就是提供給他們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除了這些比較理性的論述之外,我也很喜歡花蓮明義國小許慧貞老師說的一句話:「我一直以身為老師為榮,因為孩子沒辦法選擇出生,但是不論出生貧富,所有的孩子都會來到老師眼前,老師就是提供給他們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很多孩子的高需求,不是只有在教室裡面,透過好的教材、課本、工具可以解決。關鍵在於,是否有陪伴孩子使用工具學習的老師,讓這些工具引起孩子學習動機。尤其當他們的家庭資源比較少,沒辦法提供學習功能時,老師扮演的角色就格外的重要,是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未來需要的老師,是要能創造改變的人才

李開復博士說:「老師跟醫生是不會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可是我們需要重新反思,在這兩個角色裡,有哪些面向其實工具已經可以幫助我們,讓我們不用重複去做?哪些是人才能彰顯的價值?

偏鄉小校的樣貌與挑戰

剛剛提到第一點,人不會被取代,而且人是教育最核心的本質。但是,既然我們要反思重要的角色跟過去相同和不同之處,我們需要的老師就是要執行這些教育思維轉變的執行者。他們需要哪些跟過去一樣與不一樣的能力?這就是我的第二個重點——我先從分享TFT計畫成員的一個真實故事開始。

在一個屏東中部的小村落,因為常常陽光普照,所以有個很美的稱號叫做「太陽的故鄉」。這個村落裡有一間很小的學校,全校六個年級,只有50個學生左右,六個班,一年級一班,是常見的六班偏鄉小校。

想像你要走進這個「太陽的故鄉」,走進這個六班的小校。你是學校主要教英文的老師,但是這邊學生的家庭狀況,隔代教養、依親、單親學生佔九成,家庭功能有時不是那麼健全,或是家長工作的型態跟都市有很大的不同。走到教室裡面,三字經、打架才是王道,有很多行為管理的問題。光是每一節課處理這些問題,都要花很多力氣,甚至連打開課本教學都很困難。很多學生把英文當成看不懂的外星文,打從心底抗拒這個語言:「我身旁沒有人會講這個外星文都還是活得好好的,為什麼我要學英文這個外星文?」有些學生則是因為那些「永遠抓不到的兇手」而不交作業,他的作業可能是被小狗吃掉、被阿嬤拿去墊便當,總是有可以讓他交不出作業的「兇手」。

想像這是你所面對的教育現況:你要讓學生學習英文,有效發展對未來很重要、跟國際連結的能力時,你覺得身為老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用什麼樣的策略,才能突破你眼前的狀況?你覺得最困難的是甚麼?如果你是這裡的老師,你認為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特質、什麼樣的工具,才可能在這樣的挑戰裡讓學生獲得均等優質的教育呢?

單靠「教學技術」無法解決教育現場問題

以上是TFT計畫成員實際面對到的情況,他當時第一個想到的是教材教法、班級經營的策略,可是一開始單靠這些好像沒辦法立即產生任何變化。要讓改變發生,他好像需要運用不止於「教學技術」的能力。

2019教育永續發展論壇從不同領域談未來教育如何更貼近學生需求,持續培養下一代的人才。

要解決教育問題,需要系統思考,全面了解孩子

例如:眼前這個趴著不學習,嚷嚷著英文是外星文的學生,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問題叫他去罰站,他會不會就開始學英文了呢?要理解孩子,就要理解孩子背後的系統,這就是「系統思考」的能力展現。這位老師開始抽絲剝繭,去看眼前這個趴著不想學習的孩子背後有什麼樣的問題是需要解決的。其中一個影響孩子的環節是社區與家庭。老師發現這邊的家長不太願意走入學校,聯絡簿或通知單回去沒有簽名的比例很高,家長會沒什家長願意參加;甚至老師還說,之前辦家長會要送沙拉油,但有些家長領了沙拉油就走了,也不參加家長會,所以學校老師難免會覺得家長不夠盡父母的責任。

但是停在抱怨家長沒辦法解決問題,這位計畫成員逐漸找到了切入點:在社區的老人英文班中,他自告奮勇擔任英文老師,因為老人英文班有政府經費但沒有老師。透過這個機會,他問阿公阿嬤、外籍媽媽、隔代教養孩子的家長說:「你們的孫子都覺得英文是外星文都不想學,怎麼你們不用升學考試,學習意願還比他們高?對你們來說學英文的重要性是什麼?」老師才發現,他真的對於學生所成長的社區脈絡很不了解。

阿公阿嬤跟他說,這個村落時不時有一些酗酒的狀況,所以有時候會出現交通事故。每次發生交通事故的時候,阿公阿嬤都看到肇事車牌,但是卻記不下來,或是明明就看到了可是寫不下來。這是很真實的生活困擾,這讓老師意識到,過去自己所教的英文跟孩子生活脈絡沒有連結,他開始理解到要如何從孩子的生活脈絡,跟他們相關的視角來看事情。

他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不願意參與學校活動,其實非常多的家長在乎學生的學習,可是他們覺得自信心不足。很多阿公阿嬤,識字率不高,更別談講英文,有些小孫子也會看不起阿公阿嬤,所以也不給他們看聯絡簿,因為覺得他們都看不懂。而阿公阿嬤尊師重道,認為教育的專業不是他們可以介入的,所以不太敢走進學校。因此老師創新的應變思考,發現一個環節的問題,其實反映了背後系統性的問題。

和孩子身旁的重要關係人建立信任關係、建立同盟團隊

另一個關鍵能力,是「建立信任」的能力。當家長不敢踏進學校的時候,老師能不能走出學校,走到他們的身邊?這位計畫成員開始策略性和孩子身旁的重要關係人建立信任關係,讓他們知道其實教育是需要同盟的、是需要重要夥伴的關心,這位計畫成員都把家長們叫做「教育合夥人」。家長們還不敢走進學校的時候,他走出去,實際走入社區探問家長。家長也用很實際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情感,例如看到老師因為教學很辛苦,一直變瘦,心疼老師,就趕緊燉麻油雞給他吃。當老師與家長的信任建立得越來越成功後,老師的氣色也越來越好了。

這位計畫成員不只是想建立個別的信任,他意識到改變不能只靠自己,需要一個團隊 ,他便需要運用「團隊合作」的能力。這個團隊包括社區的重要合夥人、學校的校長、其他的老師。他用一個團隊的力量來想,怎麼樣可以系統性解決學生不想學英文和行為上的狀況?他也發現自己要調整溝通的策略,例如:阿公阿嬤不識字,老師就利用LINE的錄音功能錄聯絡簿,讓家長知道,今天有哪些作業需要家長配合。 他開始有效的利用不同工具溝通協調,讓家長開始跟老師協力參與學生的學習。

學期一開始,學生是在教室後面看著老人班的阿公阿嬤們很認真上課。慢慢的,學生看到阿公阿嬤會的英文比他多了,也激起他的學習動機,而且大家都知道自己現在為什麼而學,所以慢慢的坐下來學習。接下來,這位計畫成員開始規劃執行一個很不一樣作法,在課程融合學生的生活脈絡,並與家長協力,例如:利用不同的策略,讓學生和老人PK,激起家庭共學的動能。這一群孩子,透過老師與團隊共同策略的連結,成為村落第一群通過英文檢定的小朋友。

未來老師需要的能力——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建立信任與溝通協調、自我覺察與靈活應變

回到一開始問大家的問題,你覺得如果你是這位計畫成員,最重要的能力是甚麼?

我們通常第一個想的是教學技術——學科知識和班級經營。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在這個例子裡,計畫成員要能夠帶出孩子的學習成效,還需要多了一層不同的能力: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建立信任與溝通協調、自我覺察與靈活應變。其實這完全符合108課綱要談的能力。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非常合理,我們希望學生建立這樣的素養,老師也就要以身作則,試探這樣的素養如何先透過自己實踐在教學現場。這些我們統稱為「造成改變的能力」,或者「領導力」——我們不只需要有教學專業,也需要拿著教學專業去創造改變。

未來教育所需要的,是能夠創造改變的人才。

這個改變的能力,要跟場域有所連結。當我們跟場域有所連結,教學專業也會有一些演化。我們利用好的工具、不一樣的終身學習思維、個人化教學,讓不同進度及動機的孩子能夠因地、因時、因人制宜。我們不會用台北的策略教導屏東的孩子。每一個村落、每一個地方,因為有好的工具支持,教學專業可以創造過去所看不到的改變。(參考上圖)

我們不只需要一個人力,我們需要的是能創造改變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只是一個教學者,也是帶動改變的領導者。

TFT成立六年來持續培養創造改變的領導者,創造系統性的改變。

六年前TFT剛創立時,我們常談我們要回應偏鄉教師荒,教師荒看起來只是一個人力問題,我們就只要成立一個人力仲介公司,派人頭過去;但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我們不只需要一個人頭,我們需要的是創造改變的人才。所以TFT認為,這樣的人才不只是一個教學者,也是帶動改變的領導者。所謂領導者,不是校長、CEO、具有官位才是領導者,每一個人都可以是領導者——每一個老師站上講台就是在帶領學生,往更好的方向前進的領導者;每一個孩子也是為自己終身學習負責的領導者。所以,未來需要的老師,不只是有教學技術,更是要思考如何帶著教學專業創造改變,如何培育下一代的領導者。

TFT 觀點

為有架構地理解現況,TFT 以心理學家 Urie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理論為架構,從「教師」、「學校」、「生活環境」、「多元需求」、「證據」等五大面向切入,了解台灣正規教育系統在孩子成長發展的生態系各層次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影響每個孩子能否接受優質教育。最後,也整理一些我們在實踐平權優質教育上的重要學習。

「 TFT 觀點」旨在盡力完整而中性的梳理台灣優質平權教育的實踐現況,同時我們也理解教育挑戰盤根錯節,絕非一個網站能夠窮盡。我們虛心而真摯的歡迎各界指教,也希望透過相關交流,邀請教育生態圈的夥伴及關注教育議題的大眾,開啟推動教育均等的討論。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