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附檔利用表格整理討論台灣各類型教育證據的來源、證據內容與開放性、現有證據如何被使用,以及這些現有證據分別回應「學生」、「教師」、「學校」、「生活環境」或是「多元資源」等五個重要教育層次中哪一層次的核心關懷。希望能藉此整理,對台灣教育證據現況進行較完整的梳理,也藉機探索台灣在建置、維護和使用教育資料上,有哪些挑戰與機會。
國內政府資料困境-零散且缺乏比較
由附檔整理可以發現,目前相對詳細複雜的交叉分析資料則大多來自國際教育評比調查結果,而這些內容與層次都十分豐富的資料能針對台灣的教育現況提出有力的觀察和建議,指引相關政策思考討論方向。反觀,台灣目前由國內政府蒐集並公布的教育統計資料雖然項目多樣,卻多屬人數、學校數等基本統計數字,一方面資料零散不利於解讀與使用;另一方面缺乏統整比較各項資料的單一窗口,使有意蒐集、分析及使用相關數據者不能順利找到想要的資料。
108年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分析「政府開放資料平臺」中的資料品質,也對政府開放資料的習慣提出相似回饋4:「政府部門往往未以民眾關心的角度,具體明確說明資料是否可以開放或無法開放之原因」,造成民眾使用上的疑惑與不便。上述各方資料內容、開放性、品質與形式的不一致,讓一般民眾、學界或政府較難使用資料進行進一步的比較與持續追蹤,也因此少有積極使用教育數據資料協助相關政策設計、實踐乃至評估的案例。
參考資料列表
- 資訊及科技教育司.(2019).“善用數位平臺資源讓學習更有效率 後疫情時期數位學習持續推動 ”.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 周麗蘭.(2018).“學力檢測 中央喊停地方自辦”. 中時電子報
- 吳幸玲.(2017).“國小非合格代理教師之職涯經驗—以臺中市國小為例”.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
- 資管處.(2020).“總統盃公私協力 「政府開放資料平臺」服務再升級!”. 國家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