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行銷企劃組實習生 李郁婷
審稿:行銷企劃組 林俐吟
第六屆 TFT 計畫成員淳惠服務的學校位於雲林縣土庫鎮,學區僅有部落內的 10 個鄰里,是全雲林縣人數最少的學校之一。當地居民大多以務農為生,民國 50、60 年代時台灣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當時學生人數曾高達近兩百人,後來農業趨於沒落再加上少子化嚴重,全校學生人數驟降為 24 人,而淳惠帶的班級內僅有 5 位學生。
現今當地依然保持傳統農業經濟型態,青壯年人口大量外流,因此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外籍配偶與低收入戶比例日漸增多,以至於對子女的照護與教育問題難以周全,因此學校在教育的責任和功能,與一般都會型學校相比顯得更加重要。學校內因為人數少,學校師生間的關係都很緊密,孩子們珍惜每一個校內或校外的學習機會,尤其在能外出時更積極的參與、投入其中。
基於對海的熱情 ,我們「海」想做更多
淳惠的班級過去曾受雲林故事館以及 TFT 走讀計畫支持,舉辦「我們『海』想做更多」計畫,當時班上學生前往台北拜訪環境倡議的工作室——海湧工作室,在工作室所舉辦的活動中學習,接著回到雲林自籌了一場淨灘活動以及海洋議題的工作坊。
這個計畫的起源來自於班上大多數人未曾看過海洋,因為好奇而開始認識海洋,在認識的過程中也開始探討相關的議題,基於對海的熱情,希望能透過實際參與,貢獻自己的力量。海洋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是陌生且新奇的,在「我們『海」想做更多」計畫的執行過程中,孩子也認識了許多海洋保育工作者、團體,深深的感受到海洋比想像中更加遼闊,對於認識海洋的渴望越來越深,於是「我們『海」想做更多 2.0 」計畫誕生了 。
藉由走出雲林再走回家鄉,從學習者轉變為反饋者,將一路所見分享與實踐,除了更認識台灣這片土地,也創造「自己想看見的改變」。
這次的計畫除了結合經驗讓過去的計畫更加的完善,也希望孩子能透過專題的執行、與海真實互動的經驗,更了解守護自然環境的重要,在拓展視野及看見未來可能性的同時,覺察到除了向書本學習,還能夠向環境、職人與夥伴身上學習。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我們『海』想做更多 2.0 」的執行內容分為定期海灘監測、線上海洋學習、實際探查、藝術品與倡議四大部分,從定期的海灘監測,透過例行紀錄了解垃圾的成因,再到線上海洋學習,學生期盼能讓淨灘拾起的海廢擁有不一樣的意義,因此透過線上課程了解海廢藝術品如何製作。計劃後期希望透過實際探查來拓展對海洋的認識,藉由實地探訪以及拜訪相關人員,從「親海」轉變為「愛海」。面對疫情,計畫中的實際探察改為線上課程,透過觀賞海洋紀錄片與線上參訪,讓孩子在家也能持續為海洋盡一份心力。
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一群人就可以改變很多事。
這次專題相較於第一版的 1.0 計畫,讓孩子更進一步思考什麼是身為國小生的自己可以做的,並且對於海洋的認識更深入,淳惠班級的孩子們在這次活動後就畢業了,在這次的課程中也帶給他們許多不同的思考,有些孩子想更加拓展對海洋的認識,也有孩子想要持續了解海洋生物的保育議題以及保護海洋的工作類型,期待課程後的收穫與啟發都能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重要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