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緒宇
「可是我好像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可是我真的能帶來影響和改變嗎?」、「可是我雖然在做喜歡的事,但好像再也提不起勁……」或許你的生活都曾經或是正在面臨這些掙扎,這時候的我們該如何將這樣的懷疑,再製成另一種「可能」呢?
在今年 TFT 年度企劃「可是再製所」的跨界對談中,邀請了國際新聞的 podcaster ──《敏迪選讀》創辦人敏迪,以及打造花蓮共學空間「共下寮」的 TFT 校友何合、擔任嘉義實驗小學主任的燕箏,一起談談心中的「可是」,以及我們又可以如何從中共處、創造他人及自己都相信的「可能」。
從自己身上出發的勇氣開始,再給他人帶來影響力
不論是從零開始思考該如何推廣國際新聞的敏迪,或是現在分別踏上社會創新及持續在學校現場的何合和燕箏,都是透過許多的嘗試和跨越舒適圈的過程,從中逐漸整理出自己喜歡的、也在意的事情與核心,而逐漸摸索未來想前進的道路。
「可以問問自己『我做了哪些嘗試,以至於我還沒找到我想做的事?』,
過程中持續嘗試也持續整理自己,時間會慢慢給你答案。
自己也能從自我及他人肯定中,慢慢發覺自己喜歡的那條路。」
《敏迪選讀》創辦人—敏迪
而師培出身的何合,當時大學畢業跟著同學一起進入學校實習,過程中卻持續思考:「除了走向社會為我鋪好的路,在擔任老師時,我還能用什麼方式進一步投入教育?」何合希望能重新歸零自己,找到為何要做、做了能夠帶來多少的學習感。在創立「共下寮」的在地共學空間的過程,發覺自己從教學中找到:「想創造一個所有人都能一起學習的環境」,而投入創新教育團隊「玩轉學校」持續回應自己的在意。
燕箏則是在感受不到工作的意義感時,回想起自己過往對鄉村、部落發展的興趣,決定跳脫現狀,投入 TFT 計畫,並一路在屏東展開四年的教師生涯。過程中發覺自己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關注,轉而加入關心技職的教育組織 Skills for U,再到嘉義的實驗小學擔任主任,持續以貼近現場的角度,回應著孩子並為自己創造更多可能。
在回應議題的路上,適度的自我揭露才能當自己的裁判
有了影響力之後,雖然看似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也獲得了外界的肯定,然而在「可是變成可能」的過程中一定會面臨挑戰,也都會有脆弱及自我懷疑的時刻。對於曾經面對許多外界評論與質疑,讓自己陷入迷惘的敏迪而言,從懷疑到堅定的過程,其實都在練習自我揭露,嘗試更清楚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與觀點。
「把自己的弱點展現出來並非示弱,而是知道自己能夠承受多大的期待。
不用永遠這麼正向,如果你的情緒混在一起也不用怕,因為這也是最真實的你。」
透過讀者的私訊和鼓勵,分享自己因為聆聽《敏迪選讀》的內容而順利通過考試的經驗,讓敏迪依然走在發揮影響力的路上,走得更加踏實,也平穩了自己焦躁不安的心。對敏迪、何合、燕箏來說,學習在自身能力範圍內,率先畫出原則線,合理的回應更多讀者及家長的期待、評論及回饋,並練習為自己踩煞車、覺察內心的狀態,適時地為自己喊停,就更能以永續的方式,在回應議題的同時,好好照顧自己。
「當你投入一件事情,再累、再挫折,也只是『想休息』,而不是『想放棄』,這就是你的使命吧!」
何合在引導孩子參與一個討論世界議題的營隊時,曾經詢問學生:「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是什麼?」其中,一個小女生眼神堅定的回應道:「我認為我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就是每個人都喜歡活在世界上」。當下何合也忽然發覺──
「自己一直以來,其實都不是為了要影響他人而行動,
而是思考自身看法與真正在意的事,才會展開行動產生影響力。」
正因為在乎並發現高學習需求地區的的老師,很需要夥伴共同的支持鼓勵,便發起教學者一起共學的空間—「共下寮」,讓教師的增能與培力資源,能夠打破地理上的落差與限制。過程中投入自己在意的事情,影響力也能一點一滴的成長茁壯。
而燕箏則是在今年 TFT 啟程儀式時,看到六年前陪伴的學生和家長上台分享。回想孩子從起初不成熟的對話與衝突,到現在即將畢業並說出:「我就要上國中了,我也會努力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時,改變似乎就在那瞬間體現在自己眼前。
「永遠不要高估時間的急迫性,也不要低估時間能累積的力量」,這些過去的投入和在意,都能將我們都有過的「可是」,轉換成改變的「可能」,創造更多自己相信的價值,一棒接一棒地在台灣各地發芽茁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