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晟
講到台南七股,你腦中浮現了哪些畫面呢?除了歷史悠久、近年富觀光盛名的七股鹽山,這裡也有目前全台面積最大的潟湖 —— 七股潟湖。因為擁有兩個出海口,使得七股沿海具有良好的水循環,更造就了絕佳的漁業養殖環境,漁網、蚵架也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生財工具。
與此同時,這裡還有一群孩子,從小就臨海而居。對他們而言,海洋一直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大啖虱目魚粥、蚵爹這些在地美食,也早已成為他們休憩時光的日常。這段成長的歷程中,自然環境中的一切資源都顯得理所當然。如何讓孩子們看見海洋資源的珍貴,了解漁業資源匱乏的危機,成了眼前的當務之急。
在七股的小學服務的第八屆 TFT 計畫成員 昱禎,運用「友達永續基金會」校園科普環教計畫的資源,展開一場深入在地生態環境的「食魚教育」。透過多元化的課程與活動,讓孩子們了解養殖漁業與海鮮文化,並思考海洋資源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產生連結。
從孩子生活出發,到資源永續的認識與反思
為了讓孩子有連貫的學習與體驗,昱禎花了一些時間與自己反覆辯論:「到底食魚教育為什麼重要?我又能怎麼樣帶大家想到更遠的環境議題?」
於是在課程的一開始,昱禎從孩子平時最常見、最常食用的魚類下手,帶著孩子從外型觀察、產地來源,到牠們海中生活的習性,讓孩子用簡易的方式記住不同魚種的特色。針對漁獲的捕撈,昱禎結合《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利用紅、黃、綠的不同燈色,讓孩子區辨「避免食用」、「斟酌食用」及「建議食用」的魚種,帶著孩子一起了解捕撈的方式與合適性。
針對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昱禎也邀請孩子們一起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守護海洋,讓下一代也吃得到海鮮?過程中學生們熱烈討論,將想法繪製成一張張分享海報。「我們應該盡量只捕撈綠燈的魚,而且要在固定時間內捕撈特定的魚種。」孩子們的回應直接、可愛,卻也反映出濫捕的現實。
與在地團隊合作,從實作體驗看見孩子的勇敢能量
為了讓孩子們有機會直接動手操作,看見養殖漁業工作的景況,昱禎與學校老師們邀請了七股在地的食魚教育團隊 股份魚鄉,帶著孩子認識虱目魚養殖的過程,並且實際進行虱目魚「三清」—— 去魚鱗、去內臟、去鰓。雖然都是第一次處理漁貨,但每個孩子全神貫注、勇敢地將一尾尾的虱目魚清乾淨、包裝,從中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
而這次的課程安排既然叫做「食魚」教育,如何正確地「吃魚」也是重要的一環。因此也邀請了七股在地的青年,同時也是餐廳「伙湠廚房」的主廚 博霖,透過現場實作,帶著孩子們學習如何分切魚、去魚刺、料理魚。過程中,全校學生被打散在不同小組,讓每一組的學生有高度的異質性,而昱禎也對於高年級孩子的主動、負責,感到驚喜又暖心。
高年級的孩子願意跳出來多扛一點事情,也很細心地帶低年級孩子嘗試。
看著孩子們勇敢嘗試處理魚肉,最後把魚放進熬好的高湯裡燙熟,滿懷著對食物的尊敬吃下自己料理的魚,也為這次食魚教育畫下了句點。
從認識魚類、體驗養殖漁業與漁貨處理、到面對海洋危機的反思,除了知識的滋養,孩子們更突破自身對養殖漁業的未知、對魚肉處理的恐懼。不僅更加貼近自己的家園,也不再把每天吃的魚當成理所當然,從中逐漸長出對海洋資源的珍惜之心。
「從頭到尾的認識,才不會讓學生覺得知識是零碎的,或是只知道果而不知道因。」這是昱禎為台南七股的孩子們規劃的在地食魚教育,更是一場了解生活與環境生態之可貴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