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9月剛進入學校的時候,我滿懷強大的抱負,想馬上發揮我的影響力。以往我對於「教學」總是抱持著一種看法:只要這個老師的教學技巧豐富,吸引孩子想學習的動機,那這個老師就是一位成功的老師。然而,正式進入學校後,出現在眼前的情況卻與我的想法有相當大的落差。
我在學校內擔任補救教學教師,學生們的學習成就普遍較一般孩子低,每次上課前我會認真地準備適合他們的教材,並想盡辦法將一節40分鐘的課塞滿,好讓他們快點補足不會的東西。初期,我的學生們會因為我安排的課堂活動和教學方式,而覺得新奇、好玩、喜歡上課,但隨著時間的考驗,學生們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難,他們之間學習成就的差異性也越來越大。我漸漸發現我上課罵學生的次數變得頻繁,只要有人沒有學會這堂課該學習的目標,我就會開始不耐煩地邊罵邊教。每次下課回到辦公室,我的心情就非常低落,不斷檢討自己情緒控制的問題。
學會比學完更重要、持續學習比達到完美更重要
直到我的教學督導來觀課,我才被她點醒:根本的問題不是情緒,而是我上課準備的東西太多、太豐富,孩子並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接受太多東西,而且教完並不等於真的教會。那次之後,我重新調整了教學,每一堂課都只準備一個教學目標,即使這樣進度會慢了一些,但我明白我的學生們不同於一般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一位願意等他們、陪他們一起走的老師。
調整過後的我,更加懂得什麼是「握緊每一粒沙,沙流得越快」。當老師全力以赴地花時間、花心思想去教好每一位孩子們,我們對他們的期待也相對拉高;而當孩子們沒有因為我們這麼認真努力而進步與改善,我們便會感到更加無力也更加無奈,情緒上就會不自覺地崩潰,甚至大罵他們。雖然,調整過後的我偶爾還是會因為孩子而發脾氣,但次數少了很多,孩子們也逐漸更喜歡接近我,並分享很多屬於他們的故事。當我知道了他們的故事,我常感嘆社會是多麼不公平,現實是多麼的殘酷,卻也因為他們的成長背景和家庭結構是如此不幸運,使我明白自己是多麼幸福,而需要去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Teach For Taiwan團隊常告訴我們第一線計畫成員一句話:「絕對不能去神化自己所做的事。」我喜歡將這句話分成兩個面向去解釋:當我們認為自己是個100分的老師,不需要再去進修學習,面對各式各樣的孩子時,永遠都是用同一套的方式去教導,那我們不會是個成功的老師,因為學生無法與我們有連結;當我們認為自己是個什麼都要做到100分、對結果的期待也是100分的老師,那我們也不會是個成功的老師,因為我們會身心俱疲累死自己。教學現場上有很多令人無奈的困難與挑戰,常常削弱了我們的熱情,進而忘記了教學的初衷。然而,當我們能夠放棄成為「100分」,而選擇持續、漸進、堅定地向前「加1分」,就能看見截然不同的教學風貌。我希望自己及其他老師們永遠別當100分的老師,我們一起加油吧!
黃孟熙
第一屆TFT計畫成員,任教於台東縣池上鄉
由於自己過去就讀於澎湖科技大學的原因,讓我從以前就有這個機會能長時間投注於偏鄉服務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教授專業的英文知識之外,我也能與這群學生們培養深厚的感情,這亦師亦友的關係,讓我能分享自己許多過去的人生經驗給他們聽,並藉著這些經驗的分享,來幫助他們在生活中的困難和困擾得到一個可參考的答案。若要問我的申請動機,我認為就是因為接觸教學後,才熱愛教學這份工作。起初,我想藉著我的英文能力去做一份兼職的工作,直到自己發覺越做越有信心和成就感後,我開始積極地往「教育」這一塊去發展。大學期間,選擇了英語教學組去增加自己的教學技巧,也和系上的師長們到澎湖各地的偏鄉國中、國小服務教學,累積了許多實務經驗。過程中,我發現在偏鄉教學的可貴性在於「與老師頻繁的互動」,也就是說,老師是學生們的典範,一個老師的言行舉止確實能深刻影響一個學生的想法和行為;一個老師是能藉著他的人生經驗,去帶領一個學生走向希望。由於偏鄉純樸的環境,讓我喜愛與我的學生們互動交流。加入 Teach for Taiwan,是為了我一個想當老師的夢想,由於 TFT 計畫與我的理念相同,長期投入偏鄉地區的教學工作,讓我深深體會偏鄉地區的教學資源不足以及人力資源上困難。我相信 TFT 的計畫能讓我在教學上發揮「教育」最大價值和影響力,讓我成為我想成為的那位「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