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八屆 TFT 校友 李思潔
在30歲這個年紀參與TFT計畫,在周邊朋友的眼裡時常被形容成一個「勇敢」、「熱血」或「有愛心」的決定。當朋友在聊著結婚、升職、買房或育兒的相關話題時,我成為了專注的聆聽者,滿腹關於教育現場的看見、地方創生的議題或者自我成長的探索,終究沒辦法在陪伴我走過人生各個歷程的朋友聚會中一吐為快。
不過,不只是計畫的兩年期間,從確定自己想關注社會議題,甚至投身社會創新領域的時刻起,我認識了很多比我年輕許多的新朋友。
我很享受與大家交流討論,喜歡有這樣同質性極高的朋友群體,彼此好奇、彼此關心、彼此分享在教學現場與社區的看見,也能分享自己對於教育的理念及見解。
「實現與眾不同的夢想,好像成為了一個與親密無間的朋友們漸行漸遠的選擇。」
這句話默默從我的心裡冒出來,隨著物理距離的遠和疫情的爆發,讓相聚的時間和日常的聯繫越來越少,或者在長大的過程中選擇了不同道路的我們,是不是原本就會面對這段從交集變為平行的歷程呢?
所幸長久以來共同積累的回憶與情誼,仍會在某些日常中讓我們想起彼此。也許是某則社群媒體上的動態回顧;某位共同好友的人生大事;某年我們寫給對方的生日卡片。
所幸疫情後再見面時,我們之間依舊如此熟悉又自在,彷彿中間沒能見面的時間隔著遙遠的距離仍陪伴著彼此。只是我們正處在不同的人生任務中,忙碌於各自的社會角色中,而沒能像過去將所有的注意力只放在對方的身上。
或許從親密變得恬淡、日日相見變成久久團聚,這中間重重的的失落與淡淡的哀愁,就是我們在長大過程中,需要持續習慣的成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