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三屆 TFT 校友 鄭琇錚 (現任職於嘉義縣義竹鄉實驗小學)
求救對我來說一直都是示弱的一種表現方式,直到在小校依序陸續擔任科任老師、導師和行政職後,才漸漸體會到「求救不是示弱,而是對夥伴的信任」。
從科任老師走到學校的行政職
教書的一開始擔任工作內容相對單純的科任老師,學校的活動大多不需要我統籌或是參與思考的環節,只需偶爾製作一些報表,等任務分配下來執行就好了。但開始擔任導師後,需要聯絡或是互動的對象開始變得廣泛,有時候也會不知如何切入。當時充滿信心跟衝勁的自己,總想著這些不懂的地方,還可以自己解決就自己解決,盡量不要麻煩到身邊的伙伴。
然而在計畫結束後,我轉換到另外一間學校,需要接手行政職,同時擔任科任老師。過去我從來沒有嘗試過活動籌備、活動發想等等事務,一轉眼變成由我主導,甚至需要思考怎麼從零到有建立一些相關機制,就為了讓學校運作更加順利。
這個過程中令人非常痛苦,從來我就是執行的人,對於成為規劃者並且管理專案完全不知從何下手。還好身邊的夥伴非常敏銳且善於補位,總是在我開口前就發現我需要協助,用很堅定卻不責備的語氣告訴我:「你現在就是需要幫忙,統籌者在活動當天應該要是最沒事的,才能夠處理所有需要你決定的臨時狀況。」
感謝夥伴的這句話,讓我深刻的反思,過去我期待自己能夠控制並執行所有一切,除了是對自己能力的高估外,也是無法真心誠意的信任夥伴的一種表現。隨著經驗累積愈來愈多,我也慢慢練習放手,並練習怎麼把分工說得更加清楚,也更能看見專案中每個小任務的狀況,以及是否需要我出手幫助,反而讓能做的事情變得更多。
求救原來並不是低頭示弱
過去的求學經驗讓我覺得,向別人求救就是低頭、示弱;承認自己不會,就是在承認自己很糟糕。然而,這樣的思維在學校跟夥伴共作中打破,「求救」是妥善尋找資源,承認自己不會也是勇敢的決定,更是很重要的省思能力,這樣能照顧到的人才會更多,也才能讓專案更加往我期待的方向前進。
這樣的概念也轉化到我的課堂中,我期待孩子們能勇敢面對自己的不會,並且接受失敗,把失敗與自己切割開來,別把「失敗」跟「自己很糟糕」畫上等號。
曾經有個孩子忘了寫作業,本來想欺騙我卻被我發現。我和他說:「你就是做錯了一件事情,不代表我會覺得你是個壞孩子,也不代表你這個人就是很糟的人,就是有一件事情錯了,我們需要練習做對,這樣而已。」
當他聽到「不代表我會覺得你是個壞孩子」時,眼眶瞬間泛紅並且落淚,並承諾我他會練習。那一刻我永生難忘,並且深刻感受到夥伴帶給我的溫柔,再回歸孩子身上時,那樣的力量可以有多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