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故事棧

「tima su ngadan?」你是誰?你的名字是什麼?

文/第十屆 TFT 計畫成員 Sakenge.Tjavelengan(現任賽嘉部落青年會成員)

我是一位從小到大都在都市生長的排灣族人,每次回到部落最常被問的就是:「tima su ngadan?」小時候我甚至聽不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在成長過程中,這句話卻成為我常常問自己的,我是誰?

同樣身為原住民,孩子們又是怎麼想的?

一年前我進到 TFT 計畫裡,被分配到了屏東縣獅子鄉的一所國小,眼前的這群孩子跟我一樣,擁有原住民身份,也同為排灣族人,他們除了漢名以外,還擁有排灣族族名,我開始好奇,對於名字與身份認同這件事,孩子們有著什麼樣的想像?

幸運的是,我在學校擔任社會科任教師,在社會課本上也確實有提到了原住民正名相關議題的歷史脈絡以及法案,我可以以自身經驗,與孩子分享回復傳統族名這件事。課堂結束後,我的心裡卻感覺有些怪怪的,想著眼前的這群孩子有一天也會離開部落,到都市讀書或工作,在人生的道路上,比起原住民正名的相關法案是哪幾條,也許更會面臨到身份認同的問題。

用課程帶來孩子們認識自己的名字,更認識自己

因此,我利用期末比較彈性的時間,設計了一堂課「tima su ngadan?你是誰?」這堂課結合過去孩子們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回溯國民政府以及日本不同殖民者來到臺灣的情況,在講述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會同時取得一個漢名、日本名,以情境的設計,讓孩子們感受當時原住民因為不同殖民者而取得不同名字的處境。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孩子拿到日本名字後他說:「蛤?為什麼?」,這是一個很直覺的反應,我微笑回應孩子,當時的原住民也可能也像你這樣有很多的好奇,為什麼他們叫這個名字?接著,我再讓他們思考,如果沒有這些殖民者來到臺灣,原住民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孩子們很激動也很直接的回應我:「vuvu1 會幫我們取啊!」、「我們自己取啊!」

後來,我讓孩子們將課堂上取得的三個名字:漢名、日本名、族名放在桌上,問他們:「如果捨去一個名字,你會選擇哪一個?」,孩子們多數只留下了漢名及族名,我又再問:「再選一個捨去,你會選哪一個?」,這時有位孩子大聲的說:「蛤!不要!」我從孩子的情緒看出矛盾、與掙扎,最後每個孩子都做出了選擇。

留下族名的孩子說:「因為我是原住民。」「因為是 vuvu 取的,這是我原本的名字。」,而選擇留下漢名的孩子說:「族名是 vuvu 取的,可是漢名是我更親近的人取的,我不能不要它。」最後,我在孩子們身上看到了對於自己選擇的篤定。

課堂結束前,我也告訴孩子們:「不管你選擇哪一個名字,都是最棒的選擇,但老師真的希望你們無論到了哪裡,都不要忘記自己的名字、自己是誰、來自哪裡,因為這題考試不會考,但人生會考。」

 1vuvu:為排灣族語祖孫輩之間的互稱,文章內的vuvu指的是祖父母長輩的意思。

TFT 故事棧

為推廣教育不平等議題,TFT 架設了故事棧,從「 TFT 計畫成員背景」、「 TFT 計畫成員在現場的故事」、「TFT 校友的故事」、「學校社區的故事」、「 執行團隊的故事」等面向紀錄多元教育現場的樣貌。若需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