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觀點

考試即學習?教師檢定制度的實踐

教育體系透過教師資格檢定的過程,把關能夠進入第一線的教師品質。

在前文〈一個教師的誕生—師資職前培育政策實踐〉中,我們整理了師資生招募及職前培訓課程相關政策的實踐。然而,這並非教師職前培訓的全部,根據《教師法》1第六條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資格之檢定,另以法律定之;經檢定合格之教師,由中央主管機關發給教師證書。」換言之,教師檢定是師培生們取得正式進入學校服務資格的重要關卡,同時,教育體系也透過教師資格檢定的過程,把關能夠進入第一線的教師品質。

為了更理解教育體系如何透過相關檢定確保優質教育的實踐,我們接續訪問四位師培生夥伴親身經歷,及旁觀學長姐準備教師檢定的經驗,以下整理相關政策設計及四位師培生的觀察,希望能從他們的分享中,更落地的認識教師檢定的政策設計與實務,也為相關政策思考提供靈感。

根據《師資培育法》2第十條,教師資格檢定包含「教師資格考試」和半年的「教育實習」兩部分,2017年修法時,將教師資格檢定程序從「先實習後檢定」改為「先考試後實習」,隨後自2018年8月起,通過教師資格考試者才能申請半年全時教育實習。此一修法主要考量一方面希望避免師培生實習後,卻因未通過資格考試而無法取得教師資格,浪費了半年的金錢與時間;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提高教育實習重要性,讓師培生在入校實習時,不用分心準備考試,能全心投入於教育現場的實務學習經驗。

身在其中的師培生們對這樣的改變有什麼看法?對於資格考試和教育實習地又各自有什麼想法呢?

朝向多元發展的途中-教師資格考試制度的實踐

教師資格考試部分,根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資格檢定辦法》3,各類科各應試科目以一百分為滿分,通過標準為應試科目總成績平均滿六十分,其中沒有一科為零分,也不得有兩科成績未滿五十分。

雖然資格考試是門檻性質的評量,成績及格即通過,每年教師檢定通過率仍不高,約五成至六成,最近一次2021年教檢通過率是67.37%4。往年教檢經常面臨「標準考試篩選出會考試但沒有教學熱忱的老師」的批評,教育部自2018年起一方面為回應社會需求,一方面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綱,考科將朝向素養導向調整5,公佈自110年起除了現行的選擇與非選擇題型,也將新增題目情境貼近教學現場的跨領域「綜合型」題型6,希望能篩選出更符合108課綱精神的師資。

(素養導向的考試)也許是一個考試即學習的過程,讓自己看到什麼情境可以對應到什麼理論,以及理論可以如何幫助自己面對實務。

而根據受訪師培生們親身經驗或是旁觀學長姐準備經驗,對於教育部新增素養題,過往同學間確實會開玩笑:「現在強調素養導向和多元評量,但我們還是用選擇題方式篩選老師。」此外,過往標準化的考試也帶來其他意料外的後果。一方面不論是過去先實習再考試,或是現在(2018年)在畢業季考試,教師資格考試前師培生往往忙於實習,並無太多時間好好準備考試;一方面過去標準化考試需仰賴許多記憶,導致大家大多是「一個月內準備,每天沒日沒夜,壓力很大。」

此外,一方面事關學校口碑,一方面每年教檢通過率可能間接影響學校來年爭取資源的難易度,導致各師資培育機構對於學生的通過率會有所期待,更增加師培生準備考試的壓力:「會很害怕(自己)成為沒通過的少數。」這樣短期高壓的考試是否能確實反應和篩選真正適合教育現場的教師特質及能力,值得三思。

至於近幾年朝素養導向命題對齊的趨勢,琪玟觀察師培生們「普遍比較認同……也許是一個考試即學習的過程,讓自己看到什麼情境可以對應到什麼理論,以及理論可以如何幫助自己面對實務。」曾考過2019年教師資格考試的彭忻也分享:「當時就有部分題目在常識更生活化、更素養導向……是給你一個情境,請你寫遇到這情境會怎麼解決……在答題上相較以前更制式的考題,可以呼應更多元學生和老師的狀態。」不過,今年作為對焦新課綱出題的元年,傳聞將大刀闊斧革新的考題,也讓應屆準考生多了額外的壓力,正準備考試的文欣就分享:「不知道會是什麼狀況就會比較緊張,(隔年考試的)學弟妹也抱著『看學長姐經驗再準備』的心態。」

修行在個人?教育實習制度的實踐

資格考試後的教育實習是預備師培生正式進入教學現場的重要階段,根據《師資培育之大學及教育實習機構辦理教育實習辦法》7,應由師資培育大學與教育實習機構簽訂實習契約,共同輔導實習學生:師資培育大學端應有實習指導教師持續指導學生,教育實習機構則應指派有三年以上教學年資的實習輔導教師,督導實習學生在學校的實務學習。

實務上,這半年的實習對師培生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從受訪師培生的分享,可以發現教育實習經驗的充實與否「有蠻大的運氣成分」

實習經驗的好壞「很吃運氣或是實習生自己打聽訊息的人脈。」

首先,雖大學端需與實習機構端簽訂共同輔導契約,但在實習地點與學校的選擇上,大學端較少積極介入輔導牽線,實習生有蠻大自主權自行尋找決定,也因此每個學校和系所學生的狀況都不進相同,有的系所學生因資源考量,大多「大多留在北部和台中都市區域」;也有的系所同學大多選擇「回到自己家鄉實習,散落台灣北中南東各地。」

實習機構選擇彈性高,但若缺少前端品質把關,將間接影響實習的品質。受訪的四位師培生均坦言實習經驗好壞「很吃運氣或是實習生自己打聽訊息的人脈。」實習期間承擔的工作內容與份量全由實習學校端安排,有些學校「因為每年收很多實習生,比較有系統的規劃(實習生工作)」;有些學校則讓「實習生大多都是在打雜、剪影片,補足學校人力差額」,學習效果大相逕庭。

另外,在實習生督導及待遇保障上,各個學校做法也大不相同,有些學校「指導老師會全心全力幫你(指實習教師)看上課,給你回饋和中肯建議」或是協助實習教師準備教師甄試,少數遇到需要實習教師協助簡單教學業務時,也會依法支付鐘點費;有些實習教師在校卻不僅需要打雜跑腿,甚至被要求做超出法定範圍許可的工作,也沒有報酬,讓實習教師們苦笑表示教育實習是「社會化」的過程。

入校後如果學校要求你做其他事情,在權力不對等的處境下,你還是會接受。

教育實習制度之監督成效?

若政策彈性造成個案之間學習效果和經驗差異如此巨大,前端確實的把關和過程中持續的輔導機制就更顯重要。在前端把關方面,教育部建置了全國教育實習資訊平臺8,並要求實習機構須在平臺中登陸公開相關資訊才能取得簽約實習的資格。在持續輔導機制上,一方面實習教師在半年過程中也要定期上前述平臺上傳教案、資料與相關報告,一方面學校的實習輔導老師及師資大學的指導教授設計即旨在實習過程中持續給予實習教師支持。

那麼上述政策設計的實際把關效果如何?

受訪師培生坦言平臺上的資訊公開「很難真的達到工作內容透明。因為入校後如果學校要求你做其他事情,在權力不對等(實習單位的評價可能影響後續教甄結果)的處境下,你還是會接受。」

而在持續輔導機制上,因為指導老師實務上多由學校分配而不是學生自己選擇,導致「指導老師的督導經驗很看老師」,有些教授僅根據法定門檻,一學期入實習學校觀課一次,其他時間「頂多用群組聯繫,但不太會給太多教學上的指導。」而實習老師主動與指導教授交流的程度,也視彼此信任基礎而定,「除非原本就跟指導老師很熟,本來就會聊心事,不然只有遇到老師再不介入就會出事的大事才會找指導老師。」教育實習的實務學習與職前課程的理論學習雖同屬教師職前教育一環,卻彼此斷裂,因而更容易產生學用落差。

走在實踐考試即學習的路上,大家怎麼做?

從上述資料整理和分享可以發現,從實務角度切入,教師資格檢定的設計還有值得討論,才能讓考試與實習,以落實篩選效果與學習意義。在現行的教育脈絡中,我們可以如何思考教師檢定制度,篩選出動機、能力、態度等各方面都能實際回應教育現場需求的教師?以下我們嘗試蒐集國際的經驗,舉出一些可能的前行方向:

建立更與教學現場需求結合,並能與時俱進的師資檢定規則

◆ 日本自2009年立法通過,建立「教師換證制度」,要求所有在職老師每十年更新一次教師證,而更新教師證條件包括在期限內完成30小時教育部核可的教師在職進修課程。日本教育學者評估這項制度促進師資培育大學與各地學校合作,發展更能回應教師現場需求的在職進修課程。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Karthik Muralidharan在印度主持一項師資聘用規則研究,研究發現在師資檢定後增加一段「試用期 (probation)」,並在試用期間嚴謹評估通過檢定之「試用老師」在教學現場的表現,能夠有效篩選教師素質,讓最優質、最能回應學生學習需求的老師正式進入教學現場。

參考資料列表

  1. 教師法(2019年6月5日)
  2. 師資培育法(2019年12月11日)
  3.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辦法(2020年3月25日)
  4. 教育部.(2020)”109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放榜“. 教育部
  5. 中央社. (2018)"先教檢再實習上路 朝向素養導向". 聯合新聞網
  6.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2018). "因應新課綱師資培育之規劃". 教育部
  7. 師資培育之大學及教育實習機構辦理教育實習辦法(2018年7月24日)
  8. 教育部.(2021)"全國教育實習資訊平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圖書與資訊室

TFT 觀點

為有架構地理解現況,TFT 以心理學家 Urie 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理論為架構,從「教師」、「學校」、「生活環境」、「多元需求」、「證據」等五大面向切入,了解台灣正規教育系統在孩子成長發展的生態系各層次中扮演什麼角色,又如何影響每個孩子能否接受優質教育。最後,也整理一些我們在實踐平權優質教育上的重要學習。

「 TFT 觀點」旨在盡力完整而中性的梳理台灣優質平權教育的實踐現況,同時我們也理解教育挑戰盤根錯節,絕非一個網站能夠窮盡。我們虛心而真摯的歡迎各界指教,也希望透過相關交流,邀請教育生態圈的夥伴及關注教育議題的大眾,開啟推動教育均等的討論。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