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 相信,要回應教育不平等的現狀、促成現有教育體制的改變,我們需要透過點、線、面的串連與創新,建立更完善的系統,以此擴散影響力。因此,TFT 的每項工作,皆是朝「建立系統」的目標前進。期待透過與各領域夥伴的交流合作,整合各方實務,打造更能夠以孩子為中心的完善系統。
在這樣的相信之下,TFT 投入創新與研發的目的並非在於追求不同,而是在回應願景的前提下,以嚴謹的科學實證與實務經驗為基礎,與各專業夥伴和組織的合作,透過眾人之力推進我們共同在意的願景。回應我們在這些年遇到的需求與困境。
因此, TFT 這些年來進行了不同面向的創新與研發。包含一開始以 Teach For 組織教學框架、領導行為框架(Teaching as Leadership),以七大品格為教育核心的 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體系、美國進入資源缺乏地區的兩年教師學程「Relay 駐校計畫」為基礎,發展出了 TFT 計畫;而後隨著 TFT 更深入與高需求地區合作、更多與重要利害關係人溝通互動,持續調整與更新在地化的培育架構與內涵。此外,隨著外在社會環境的變化,TFT 也與不同教育組織、企業夥伴共同合作,進行其他工具和方法論的開發,以回應現場多變的需求。
三階段演變,力求有效的培育方法
過去十年來,TFT 的培育系統經歷了三階段的演變。在第一階段,TFT 以 Teach For 國際網絡回應教育不平等模式作為基礎,不斷地與台灣的利害關係人,如高需求地區學校校長、教師、家長、社區成員和其他教育組織進行討論。在這背後,TFT 相信的是只有謙卑的傾聽與理解,才能真正揉合國際經驗,發展出符合台灣在地需求的服務模式。
第二階段,延續著第一階段的執行反思,以及對於發展領導力的研究,TFT 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已經在全球 56 個國家採用的「浸潤式培訓」為基礎,搭配自行開發的 LDF(Leadership Development Framework)架構,發展了結合教學力與領導力的培育模式。援引成人學習理論,強調「認知——實作——反思」循環,在教學現場做中學的過程中,既發揮也發展領導自己、他人與改變的能力。
而後至今,面臨到規模漸大的計畫成員與學校數量,以及對於校友發揮長期影響力的重視,TFT 的培育也走入第三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朝向更有效、更能夠規模化,同時也更能支持人才長期發揮影響力的方向前進。經訪談與梳理計畫成員的體驗,更具體設定計畫期間的關鍵成果與各階段性目標,並調降集體性的培訓課程時數,增加可回應個別化與差異化的個人發展計劃、專業督導支持、選修課程、同儕共學團體、跨領域實習、線上自主學習資源等介入機制。
在這段研發的歷程中,TFT 透過持續的與不同關係人合作、反思培育的現況,看見我們可以更進步的地方,期待培育出能持續驅動台灣教育平權的領導人才,並相互串聯產生更大的集體影響力(collective impact)。
串連新夥伴,持續創新改變
在 TFT 前行的路上,面對教育不平等這個結構性議題,再加上近年多變的外在環境,TFT 也不斷在每個困難的挑戰中,以創新為本,與不同組織合作,開發能夠回應這些變動的工具。
例如在 2020 年,意識到組織間串連、彼此成為資源的重要性,TFT 與均一教育平台、誠致教育基金會(KIST學校)共同成立「教育創新合作社」(Education Colab),期待透過更密切的對話,一同發揮組織更大的成效。
而後面對疫情爆發,線上上課的政策快速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方式,Education Colab 的三個組織也開啟了與麥肯錫顧問公司的合作,透過實際到場域中與教育夥伴討論,一同開發了以「非認知能力」為教育重心的數位教育平台。除了回應疫情間教育現場的實務挑戰,更希冀透過跨專業的合作創新,累積長期、具改變性的影響力。
在共同的願景下,TFT 期待以謙卑自省的態度,覺察教育現場和生態系的需要,與不同夥伴合作進行研發共創,最終促成更完善的系統發生,為教育這個龐大的議題找到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