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思皓
TFT 第六屆校友彭亮瑾帶領屏東滿州鄉的孩子,連續兩年在全國大型資訊科技比賽中獲獎。他說:「地理上的偏遠並不會影響孩子的表現,他們其實都可以做到一樣的事情。」接著,他們即將參加世界知名機器人比賽 FLL(First Lego League),爭取代表台灣到美國比總決賽的機會。
是什麼原因讓這群孩子,能從屏東最南端的山中村莊,走向世界的舞台?倚靠的是從孩子到老師、從學校到社區的共同努力與改變。
老師之間不只是同事,更是隊友
在加入 TFT 計畫前,亮瑾本來是一名機器人講師;入校後,開設了全校的第一堂資訊課。之後,更在學校校長的鼓勵與支持下,成立機器人社團,帶著孩子到各地參加比賽。
校長指出,不只是亮瑾一個人,許多老師都主動投入到機器人比賽的籌備,甚至常於課後共同討論,宛如形成一個「科技社群」。「在那個時間,我們比較不像是同事,而是隊友。」亮瑾進一步表示,全校共有七位老師帶孩子準備 FLL 比賽,彼此目標一致、互相協助。
其中一位老師黃囷旖是 TFT 第八屆老師。英語系背景的她,原本對機器人一竅不通,也是在亮瑾的協助與自學的過程中,與孩子一同摸索與成長。「我覺得亮瑾是一個讓我還滿敬佩的老師。只要是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不管花多少時間、力氣,他都會努力把這件事情完成。」囷旖表示,自己也在這樣的精神下更努力堅持下去。
亮瑾時常在學校圖書館操作機器人到半夜才會宿舍,學校教導主任形容他就像一根「蠟燭」,為了目標奮力燃燒。主任認為,因為亮瑾的努力與孩子們在比賽中獲得的自信,讓整個學校願意一起往這個方向邁進。
校長說道,目前學校計畫將機器人社團轉為學校特色課程,並將一間教室改建為「科技主題館」,希望能藉此改善學習的硬體環境、深化機器人課程,成就更多的孩子。
家長走進學校、師生走入社區,全村共同成就一個孩子
當整個學校動起來後,影響力也能擴及到社區。
「我很希望透過機器人比賽,把家長拉進孩子的學習裡面。」亮瑾邀請家長一同協助布展、製作傳統飾品與擺攤用的小贈品。他希望藉此讓家長不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同時也能從中讓孩子傳承文化價值。
此外,學校也辦了家長說明會,讓家長了解孩子參加機器人比賽的始末。囷旖回憶,一個媽媽在現場很認真地聽她的孩子為她說明,那個畫面讓她很感動,「我們一直都在講所謂的『改變』,有沒有可能是孩子自己作為一個小小的齒輪,轉動更大的一個齒輪,影響到整個社區。」
一個孩子的爸爸於下班後時常到圖書館等孩子練習完。他對亮瑾表示感謝,因為亮瑾的帶領,讓孩子對程式、電腦的興趣得以發揮,也讓他可以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
除了家長外,社區也看見學校的努力與轉變。今年 FLL 比賽,亮瑾與孩子們想從生活中的問題著手,試圖透過科技解決社區遇到的難題,因此帶領孩子走進社區訪談,實際了解居民的需求。
社區踏查中,剛好遇到一名從台北返鄉的青年。他表示,現在人口外流嚴重,很感謝有這群外來的老師願意在當地耕耘,讓這些孩子留在這裡也能有機會接受好的教育。
其中一組的孩子希望能夠藉由外送服務,將部落的餐點賣下山,再協助買民生物資上山。一名vuvu(vuvu 為排灣族語,稱呼祖父母輩時使用)一口答應幫忙製作餐點,「小朋友想試,就讓他們嘗試,搞不好也可以協助到社區。如果說很多的話,我請我們這邊的婦女來幫忙,他們就有工作做啦!」
有句俗諺說道:「拉拔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力量。」在亮瑾的機器人教育實踐中,可以看見一名老師不只帶動孩子成長,也能帶動學校與社區的改變。
而這些改變,也將串起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持在地每一個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