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漁
創業是人生的職涯預設,還是經過現場兩年後才產生的決定?
03 月 16 日,TFT 邀請禮德旭創辦人 趙廷軒、對外關係部 洪韻筑,以及畫的室共同創辦人 鍾怜萱,一同進行跨界交流,分享教育創業的心路歷程,以及 TFT 計畫的現場經驗和資源,如何幫助他們走上軌道。
各自不同的生命經驗,引導他們走向創業
關於「創業的緣由」,三位講者都提到「創業不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選擇」。
廷軒在一次到印度參訪當地教育組織的過程中,看到領導力教育的可能性,為創立禮德旭埋下種子。在兩年的現場經驗中培養出的洞察力,以及帶動他人一起創造改變的能力,則無形之中轉化為廷軒推動創業的燃料和養分。
韻筑在加入創業的行列之前,就已經有一份正職工作。在了解廷軒的創業計畫後,他內心對於理想教育的想像和關懷被觸動。抱著挑戰不可能的心態,韻筑決定與廷軒一起投入禮德旭,在回應問題的同時,也參與組織從 0 到 1 慢慢茁壯的過程。
而怜萱當初被另一位 TFT 教師夥伴邀請一同創業時,因為不清楚自己的理工背景,能對藝術教育帶來什麼幫助而猶豫。直到他與創業夥伴深入對談後才發現,「原來他更看重的是我感性的特質,能同理他人感受並給予支持。」才讓怜萱下定決心,和志同道合的創業夥伴走到一起。
因為在現場的看見,他們選擇相信改變的可能
談到「TFT 成員的現場經驗,對創業有什麼幫助?」這個問題,怜萱分享了一個關於孩子的情緒的故事。
有個小六的孩子,對怜萱邊哭邊道出他的煩惱,有被拿來與其他同儕比較的壓力,有他人對於自己失落情緒的嘲笑與壓抑。從孩子的遭遇,怜萱發現「情緒教養」的問題不僅侷限在家庭,「社會的脈絡也影響孩子好深」。這份看見影響怜萱更加篤定,成立畫的室是這個社會需要的事。
而廷軒回憶在小學現場的兩年,他帶著當時中年級的孩子參加比賽、規劃旅行、登山鍛鍊、走進社區,陪伴孩子建立自信。但離開小學、回到自己創業的路上時,廷軒卻產生很多自我懷疑。直到一通已經升上國中的孩子打來的電話,孩子告訴廷軒「我喜歡你現在做的事,可以帶更多小孩子做很多很棒的事。」讓廷軒發現,原來「在我不相信自己的時候,孩子還是相信我。」讓他至今仍持續堅持自己的行動。
對韻筑而言,從現場經驗鍛鍊出的「耐挫力」和「擁有盼望」,是創業者重要的裝備。過去韻筑曾因為被資深老師質疑教學方式而深感挫折,要他踏進那間教室更是煎熬。但韻筑謹記「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的目標,積極與老師展開對話,終於找到適合的合作步調。他從中了解到「每次的挫折和困難未必是失敗,換個角度想,每個人都可以是你的好老師、好戰友。」
釐清創業初衷,內外資源缺一不可
聊到「創業需要的資源」時,怜萱提到了人脈和資源的重要性。
畫的室剛起步時,TFT 提供校友許多入校辦理活動的機會,滿足了他們當時試驗運作模組的需要,在 TFT 合作學校展開全新的嘗試。而這些活動的紀錄影像,也成為後續畫的室在宣傳、行銷的重要素材,是怜萱和團隊夥伴創業初期的關鍵支持。
韻筑則著眼於創業者的內在,提及身旁朋友支持他的力量。當時韻筑對朋友傾訴心中的疑惑,不清楚自己是否適合投入創業,友人便問他:「你覺得十年後、二十年後的你,會怎麼看待你現在的這個決定?」給韻筑一記當頭棒喝,讓他理解「想清楚自己啟航的初心,就不會在遭遇風浪時漂泊迷航。」
在廷軒創辦禮德旭初期,組織的發展方向與營運仍不穩定,TFT 提供的「業師」資源與廷軒內心的「愛」,是他能堅持追求心中理想的定心丸。透過業師作為過來人的經驗指引,他能及時因應環境的變動;而對於孩子與教育的愛,是誰也無法拿走的資源,更是他為何出發的理由。
聆聽自己的聲音,做忠於內心的選擇
講座的尾聲,怜萱分享了一段話:「希望大家可以聆聽內心的聲音,因為只有你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不論是在考慮創業、加入 TFT 計畫,或是其他選擇,都可以擁抱內心的害怕與迷茫,勇敢做出自己的選擇。
韻筑則勉勵大家要時常保有「三心」,分別是:觀察問題和理解他人的好奇心、對現象多方考慮換位思考的同理心,以及長久與問題相處對話的耐心。「即便不確定未來的方向確切要走到哪,但如果是當下的你很享受而且確定是自己想做的事,那都是好的。」廷軒也期待大家能踏穩當下的每一步,走向改變教育也改變自己的,屬於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