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故事棧

在人口外流的狀況下,孩子能從這塊土地帶走什麼—對家鄉的認識由「日常」開始

撰文:行銷企劃組實習生 李郁婷
審稿:行銷企劃組 林俐吟

第七屆 TFT 計畫成員煜庭服務的學校是屏東縣新埤鄉的一所迷你小學,學校座落於打鐵及南豐這兩個古樸的客家村莊之間,當地民眾多以農業為生。面對產業結構變化與少子化問題,農村人口不斷減少,現今校內僅有 28 名學生與 12 名教師,而將來少有機會在家鄉發展的孩子們,在孩提時代能與這片土地產生什麼樣的連結與情感呢?

學習的範疇不侷限於教科書,除了向書本學習以外,還能向環境學習,因此煜庭決定籌畫一場結合科學的環境教育之旅,將課程與當地特色做結合,為孩子客製一堂反思自身與家鄉關聯的課程。

從認識家鄉的根基開始了解這塊土地

「老師,為什麼水圳的水都不會乾掉呀?」說到科普與環境教育,煜庭想起某次一位五年級的學生在自然課上的提問,面對孩子的問題,老師悠悠的反問「問渠哪得清如許?」,孩子瞬間明白水圳不會乾掉是因為源頭活水的存在。

源頭活水從哪來?有一說是大武山擋住的水氣,一說是人造馬達抽取的地下水。當地自清朝移墾後的 300 餘年都以農業為生,從水稻等基礎作物、日本株式會社的甘蔗種植,到近半世紀以來的檳榔、香蕉、鳳梨等作物,生生不息的水匯流進當地的渠,灌溉了農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人們,而當地發達的水圳系統見證了這一切,因此煜庭決定朝這方面著手,帶著孩子從認識家鄉的根基—水,到了解水圳系統與這塊土地的關聯。

藉由參訪高雄鳳山水資源中心,讓孩子了解民生用水的處理以及水資源的利用。(圖/煜庭提供

透過科學方法讓孩子得知乾淨的水資源背後所隱藏的浩大工程

煜庭規劃的這場科學環境教育之旅,期望透過水資源的調查,來達成與家鄉土地終身學習的目標。在這場環境教育的課程內,引導孩子使用儀器,檢測家鄉水質的酸鹼值和導電度;透過水生物的研究,了解到若沒有好好保護水生態,可能會導致水資源汙染,傷害這塊靠水資源維生的土地。煜庭也帶著孩子們到高雄鳳山水資源中心做戶外教學,藉由這次的參訪讓孩子了解民生用水的處理以及水資源的利用,藉由繁雜的污水處理程序反思民生用水得來不易。

在環境教育的課程內,引導孩子使用儀器檢測家鄉水質。 (圖/煜庭提供

爲了讓孩子更了解家鄉的水圳系統,煜庭和孩子在打鐵村進行一場鐵馬之旅,邀請當地水利局的講師介紹週邊的農田水利及家庭用水,參觀水利局的軟硬體設備,進一步了解當地的水利系統是如何被管控的。在過程中孩子們也意外發現家鄉的河流及溝渠裡常常出現垃圾,結合水質過濾課程裡的介紹,再次讓孩子感受到水質污染需要多龐大的物力才能恢復原狀,更加深了好好愛護水資源,為家鄉盡一點心力的觀念。

爲了讓孩子更了解家鄉的水圳系統,在打鐵村進行一場鐵馬之旅。 (圖/煜庭提供

重新定義自己與家鄉的關係

水資源是氣候變遷下附帶的重大議題,尤其對坡陡河短、無水庫蓄水的屏東平原來說,是急需重視的課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經過這一次的環境教育課程,孩子看見有乾淨的水資源可以使用是因為許多人的共同努力,倘若將源頭活水的概念放諸於學習,便是一種心田的耕耘。這一場關於水的課程,帶領孩子們從「過去」遺留的痕跡加深對家鄉的認識,於「當下」身體力行地沿著水圳調查,再放眼「未來」思考自身與家鄉的連結,期待孩子隨著水的變幻莫測,有些不一樣的新發現。

TFT 故事棧

為推廣教育不平等議題,TFT 架設了故事棧,從「 TFT 計畫成員背景」、「 TFT 計畫成員在現場的故事」、「TFT 校友的故事」、「學校社區的故事」、「 執行團隊的故事」等面向紀錄多元教育現場的樣貌。若需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