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八屆 TFT 校友 王文郁(畢業於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在 KIST1 實驗學校度過我的兩年 TFT 計畫,挫敗與成長並肩、成功經驗與感動回憶並存。然而,可能是心中積累太多來自學生與自身的生命課題重量,也可能是對於從不同視角思考教育不平等議題的經驗懷抱期待。於是,計畫結束之際,決定稍稍與教育現場拉遠距離,加入支持 KIST 實驗學校的後臺——誠致教育基金會。
雖然一開始我主要是以非認知能力2開發專員的角色加入,帶給我深刻反思的機緣,卻是來自另一個要兼任的專案窗口的工作,而我的角色也從第一線使用捐贈教材的老師,一瞬間切換為協助教材捐贈的行政角色。
常聽人說:「換了位置,換了腦袋。」我以往總覺得「怎麼可能?就算我成了搖滾巨星或總統,我不還是我嗎?頂多有些事情的決策上綁手綁腳一些吧……。」
而這次的角色切換使我明白,這句話,千真萬確。
從建立關係開始,學習同理不同角色的想法
當我是老師,我看著教材捐贈的回饋表格,心想:「要命,我寫學生的評語就要自主加班寫了,還要填完這些?」但當我是行政,我看著填答率低落的表格,心想:「搞什麼?我要從拜託學生寫作業,變成哀求大人交作業嗎?」
我想了想,想起當老師時很喜歡的一句話“Children don’t learn from people they don’t like. ” 對啊,不先建立關係,誰會理我呢?
於是我放緩在群組傳達行政訊息的口吻,有時添點幽默,並且試著私訊或與老師通話聯繫。
當老師時,我最怕的就是某某團體送物資來。因為我們不知道那物資能否帶來教育意義,還是僅能作為學生歡喜片刻的物質獎勵?
於是,我與教材商的夥伴提議,一起將備課資源整理成方便取得的線上文件,並且在實體研習的場合,安排教材體驗活動,讓老師有機會先親自操作,再決定要不要為學生申請這樣的資源。
一個學年過去,我們看見老師們填寫表格的比例上升,也有越來越多老師願意私訊我,分享他的真實想法。
我一方面感到振奮,另一方面仍有無盡的、綿延的憂慮與徬徨。那些與多方關係人來回溝通的磨耗,最終能為教育現場帶來什麼呢?
對此,我依然無解,僅能再次確認,以往與孩子互動得來的心得——改變需要時間,有時施力再多,還不如點到為止,而後耐心等待——與大人互動,亦是如此。
幸好我先是老師,才是行政,使我能將與孩子互動的經驗,遷移到與大人合作的場域,使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僅僅是為了專案績效,更能嘗試涵納自己的理想,並試著對所有關係人,保有同理與願意等待的,急迫的耐心。
1KIST 實驗學校:誠致教育基金會取經於美國最大的公辦民營學校 KIPP,以「努力學習、友善待人」為校訓,融合臺灣鄉村與小校特性與教學特色,以提供孩子公平發展天賦的舞臺為願景,發展的公辦民營實驗學校聯盟。
2非認知能力:指閱讀、書寫、計算等學科以外難以數值化的能力,例如:解決問題、自制力、恆毅力、樂觀、好奇、自信等性格特質,亦稱「社會情緒技能」,被視為影響未來成功的重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