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故事棧

將「可是」再製成「可以」的領導力 ft. Google 台灣人資長

文/葉又寧

每個人在面對未來時,內心或多或少會出現「可是」的聲音—「可是我真的做得到嗎…?」、「可是這樣做我之後會不會後悔…?」,這些「可是」可能是源自於對未來的擔憂,或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當你透過內在的領導力,重新掌握屬於自我能力的信任,同時和他人一起合作創造更多改變和「我可以」的機會呢?

在今年 TFT 年度企劃「可是再製所」的跨界對談中,邀請 Google 台灣人資長 呂亞樵 Vanessa 和過去擔任永續顧問的第七屆 TFT 校友 恬永、TFT 創辦人 安婷,一起聊聊不同角色如何看待領導力,以及培養領導力的方法。

(由左至右)TFT 校友恬永、Google 台灣人資長 Vanessa、TFT 創辦人 安婷

透過一次次的練習,領導力就在萌芽的路上

有別於一般刻板印象中,將領導力聯想到老闆、高階主管等「上位領導者」,Vanessa 分享他第一次感受到領導力的畫面是他還是基層員工時,臨危受命去參加擁有人事決策的高階會議。

會議中的投票環節,當所有人將目光移到他身上,然而他卻擔心自己是否會下錯決策,而遲遲不敢發表意見。那時,他看見主席投來的目光似乎在說著—「你坐在這邊你就是夠格,你就是要投票」。突然,他發現,領導力就是透過一次次的練習,當決策成為日常,領導力似乎也正在培養的路上,自己也更能自然而然地應用這個引領他人的能力。

領導不是一個頭銜,也不是一個架構,而是從領導自己開始

在日益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創新和改變也成為了日常,而在未來場域中,更需要能隨時挺身而出,積極面對挑戰的領導力。

「領導無關位階,而是你如何領導自己,並和他人一起合作,引領你想看見的改變發生。」

而這樣領導自己、領導改變的過程,第七屆校友恬永也在 TFT 計畫期間,有著許多體會。恬永提到另一位 TFT 計畫成員,任教一個被全校師長稱之為「放牛班」的班級,當周遭的同事給予經驗談「罵就對了」時,他仍是一點一滴與孩子們建立起互相信任的關係。

而這樣的信任關係結合 TFT 的資源,就像堅韌又溫柔的安全網路,當孩子在網路上遇到誘騙事件時,選擇第一時間找他傾訴,而他也能及時支撐起孩子們,也讓他發覺到原來「領導力」並非上對下或是單打獨鬥的能力,而是能與孩子一起合作,並在過程中建立信任,帶動一個更緊密、良善互動發生。

TFT 校友 恬永分享在教育現場如何發揮領導力

Google 眼中期待看見的領導力內涵

而這樣的領導力除了存在於教室、企業中,更是能在多元的場域相互移轉、應用的。

「在 Google中,我們期待人人都能擔當領頭羊的角色,隨時在需要的時候都能領導他人,也能配合別人被領導。」

「領導力」除了能帶動改變、與他人合作外,更是成為了 Google 關鍵的四大選才標準,與「具備跟工作有關的知識和經驗」、「邏輯分析與溝通能力」、「在任何環境都能展現自我價值的適應力」並駕齊驅。

當人才能了解到自我的強項,並懂得如何團隊合作,在面對複雜問題時,能牽動周邊資源,融入團隊做出貢獻,更是未來人才的關鍵能力,同時也是 TFT 計畫在深入教育現場的兩年過程中,能培養的系統性思考、帶動改變等軟性實力

Google 台灣人資長 Vanessa 分享 Google 重視的人才特質

純粹的動機更能牽動領導力,持續帶來改變

除了領導力的練習,安婷也分享了在領導力牽引的時候,比起熱血,同樣也很重要的是-「純粹的動機」。

以往談到偏鄉教師,大家都會覺得一定要很熱心、很熱血才行,然而這麼多年過去,安婷坦言「我現在聽到熱血反而有點擔心……」。

「熱血就像是煙火一樣,美麗而燦爛卻稍縱即逝,做偏鄉教師需要熱血沒錯,但更要去思考,在熱血消失殆盡之後,是甚麼樣的動機成為你的續航力,支撐著你?」

支撐著一個人持續發揮領導力帶來改變的事情就是「純粹的動機」,是除了賺錢之外,在投入各項工作時所浮現的信念,而這樣的信念除了能夠將面對挑戰時所浮現的「可是」重新詮釋成「可以」,也是支撐你成就使命感的動能。

對談最後,三人也共同分享到,領導力的培養其實也是從學習的習慣培養開始,每日吸收新知,學習將自身的劣勢結合所見所聞轉化成與眾不同的優勢。過程中,不要害怕嘗試,也不要害怕失敗,更要學習如何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因為自己跨出去的每一步所面臨的碰撞,都是成就領導力的可能,也能於未來幫助自己在面對眾多「可是」與迷茫時,能再次站穩腳步,將懷疑再製成一個個「可以」與「可能」。

第十屆 TFT 計畫徵才中,點擊招募頁面了解更多。

https://bit.ly/3TYV65f

TFT 故事棧

為推廣教育不平等議題,TFT 架設了故事棧,從「 TFT 計畫成員背景」、「 TFT 計畫成員在現場的故事」、「TFT 校友的故事」、「學校社區的故事」、「 執行團隊的故事」等面向紀錄多元教育現場的樣貌。若需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