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漁
由於台灣各地發展程度的差異,人口外移是許多部落現正面臨的處境。想重新喚起孩子與部落的連結,除了教室內的教學,同時也需要實際體驗與參與,讓孩子能直接看見、觸碰自己族群的文化產物。
「我最想做的事情,是帶孩子認識自己的土地和文化。」第七屆 TFT 計畫成員瑋雯意識到,部落孩子對自己族群的故事和習俗不甚熟悉,於是規劃一系列的排灣族文化體驗活動,讓孩子更深入了解自身,同時探索南北排灣族之間的文化差異。2022年1月,瑋雯與友達永續基金會合作,開展出一趟圍繞部落文化的原住民文化主題園區之旅。
迎賓舞、琉璃珠、家屋圖騰,認識排灣族的多元文化之美
孩子們一踏入文化園區,便開始與導覽員學習不同族群的迎賓舞,一起用身體律動為旅程拉開序幕。回顧活動設計的初衷,除了希望運用動態活動提升孩子的精神狀態,也透過親身體驗了解各地排灣族習俗的不同,擴展孩子對文化的多元視野和想像。
石版屋這麼低、這麼暗,是為了要防敵人打到家裡面,以前都沒有看過!
隨著導覽員的帶領,孩子看見在學校從未見過的文化場景。他們走入排灣族家屋,一同探索圖騰背後的傳說與意涵;觀察傳統琉璃珠的製造過程,並親手串出屬於自己的手環。孩子們帶著許多疑問與好奇,投入對祖先生活遺跡的觀察與反思,體會到更多微小細節與深刻的情懷。
在瞭解排灣族圖騰的意象後,二年級的孩子更進一步,融合傳統圖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圖騰與故事,並藉由明信片與不同原住民小學進行文化交流。瑋雯期待孩子們從對自身文化的認識出發,串聯不同民族的情誼與交集,也經由介紹南排灣族的過程,能透過自身的創作,更貼近並了解學習對這片土地的認同以及對多元文化的開放包容。
用實際走訪加深學習體驗,回應書本外的求知慾與好奇
「我很開心孩子對於不論是曾在課本上出現的古蹟,或是前所未見的事物,都能好奇提出疑問。」為了奠基排灣文化的基礎知識,在實際出訪前,每個年級的孩子都先在校內參與了不同的文化課程,搭配課內討論與學習單的提問練習,增加反思和運用所學的機會。看見孩子在過程中慢慢長出的提問力與好奇心,是瑋雯在這次出訪體驗中最大的收穫。
與孩子穿梭在園區,接受不同文化的洗禮與薰陶,家長和老師們也再次認識部落文化,與當地的生活產生共感與聯繫。「很高興學校有這樣的文化體驗活動,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部落的文化,很多都是以前沒有人教,我們也不知道的事情。」
「有一天孩子們也會出去,但我希望他們永遠知道自己的根。」
瑋雯為孩子打造了跳脫課堂的學習經驗,看見了孩子的無窮潛力,以及文化傳承的新可能,搭建起部落孩子與傳統文化間的橋梁。經過這次校外教學,孩子們除了理解南排灣族的生活特色和部落圖像意義,也更能欣賞不同文化的獨特之美。
面對世界上多樣的族群文化,除了展開心胸、接納多元,或許我們也可以一起反思:在走出家園、與世界接軌之前,你想為自己所生長的土地留下什麼?
或許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留在家鄉或是踏出家園,但不論未來如何,希望透過這次的學習經驗,孩子們能永遠知道自己的根,不忘記自身土地與文化那個獨特且閃亮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