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TFT 故事棧

選擇困難,到選擇「困難」

文/第七屆 TFT 校友 林憶㤈(畢業於輔仁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大學不是職業介紹所,而是教你用這個科系去看這個世界。」這句話是在一場 TFT 講座中,永續長杜瀛分享他從 IBM 到 TFT 的職涯轉換時說的。這番話不僅打動了我,更讓我開始掙扎並思考我的職涯選擇:如何在符合社會主流認可的價值,與回應我真正關心的議題之間,找到平衡點?

  在高二時,我開始參與偏鄉服務隊,而在這七年的服務經驗中,我有了三個深刻的發現。第一,短期的兩三天服務隊無法根本解決偏鄉孩子們面臨的問題,像是隔代教養及師資不足等。第二,不夠了解孩子們的生活背景,很難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資源與協助。第三,實際在教育現場擔任志工後,我才真正體會到教育現場的困難,遠比我想像中更加艱難。

選擇「困難」 :深入高需求地區回應一線需求

  這些發現促使我在大學畢業前夕,開始思考我能做些什麼來回應偏鄉教育的議題。然而,作為職能治療系的學生,大多學長姐畢業後都選擇在醫院或診所擔任職能治療師。因此,我也開始思考:「我喜歡職能治療,但這真的是我想做的工作嗎?除了當職能治療師,我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社會的期待似乎給出了標準答案:「讀職能治療系,畢業當職能治療師。」這條路確實可以讓我接觸到特殊孩子,但經過一番掙扎與深思,我認為比起到醫療院所擔任職能治療,高需求地區更需要人投入,而深入第一線也才能真正理解偏鄉教育的需求。因此我也踏上選擇困難,到選擇「困難」的旅程。

歷經迷茫 選擇與問題站在一起

  在學校任教的兩年中,我看見自己在職能治療領域的經驗如何發揮作用,這讓我在計畫結束後選擇回到台北,擔任職能治療師,將這兩年對孩子與教育現場的理解融入治療課程與家長衛教中,幫助更多有需求的孩子與家長。這段期間我更能回應一線的需求,也更清楚自己為何而做。然而,在工作一年多之後,我仍在思考:「以這樣的方式回應教育不平等,是我期待的嗎?」在這迷茫中,我也再次反思職涯選擇。

  去年,當我看見屏南區域偏鄉教師在特教與輔導上的需求後,我決定再度回到 TFT 以執行團隊的身份協助。在這職涯轉換的過程中,許多人問我:「為什麼不當職能治療師?」我想,正是在偏鄉教育現場及職能治療的工作經驗中,讓我看見層層的問題,體會到現場的無力感,因此更希望能與問題站在一起,面對並解決它們。

  雖然我仍不確定這個選擇是否正確,也不確定未來是否會再次回到職能治療師的崗位,但經過這些職涯探索,我發現大學四年的養成,不僅教會我如何成為治療師,更重要的是成為一個能系統性看見問題、同理他人的人。而這段職涯探索的歷程也教會我,除了看見問題,還要看見問題背後的脈絡,並嘗試動手解決它們。

  現在的我,依舊不確定職涯的「標準答案」,但我相信「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往往是和問題相處最久的人」。因此不論答案最終是什麼,我會堅持與問題共處,直到找到屬於我的答案。

TFT 故事棧

為推廣教育不平等議題,TFT 架設了故事棧,從「 TFT 計畫成員背景」、「 TFT 計畫成員在現場的故事」、「TFT 校友的故事」、「學校社區的故事」、「 執行團隊的故事」等面向紀錄多元教育現場的樣貌。若需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一起為台灣而教

願有一天,台灣所有孩子,不論出身,都能擁有優質的教育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為了提供你更優質的網站使用體驗,我們的網站使用 cookies 技術。如果繼續瀏覽網站內容,表示你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詳見我們的 cookies 政策聲明